泳灘工程延誤逾年 明年泳季啟用 環團:龍尾海洋生物跌八成
【明報專訊】耗資逾2億元興建的大埔龍尾泳灘,原定去年上半年完工,惟至今工程仍在進行。土木工程拓展署表示,整體工程將於今年第三季大致完成,最快明年泳季啟用。守護龍尾大聯盟成員關祝文表示,泳灘施工期間,附近潮間帶的海洋生物種類急降逾八成,當中被列為「易危」的管海馬數量大減且體型「縮水」,估計與鋪沙工程令附近泥灘水質變差有關。
明報記者 馬耀森
土木工程拓展署稱,受疫情影響,建築材料的供應延誤,而現時泳灘及鋪設停車場路面工程已接近完成,泳灘大樓上蓋結構亦大致完成,正進行內部裝修及機電設備安裝工程。該署預計整體工程將於第三季大致完工,工程預算總造價將在核准範圍內。本報記者上月中到上址觀察,發現鋪沙工程仍未完成。
官方環評20物種 環團稱逾400種
大埔龍尾泥灘2018年在一片爭議聲中開展泳灘工程。過去10多年一直監察龍尾生態的關祝文,與大聯盟其他成員不斷發掘龍尾的物種,結果記錄該處出沒的海洋生物超過400種,包括「易危」的管海馬,物種數量遠超官方環評報告列出的只有約20多種,環評報告更將該泥灘列為低生態價值。
懸浮物充斥 管海馬體型大縮水
關祝文指出,自泳灘工程展開,靠近大美督的泥灘水質變差,水中充斥懸浮物,影響能見度,海洋生物種類大減約八成,餘下一些對水質要求不高的物種,包括海牛、海星、八爪魚等,以及冬天有機會見到日本燕魟(一種魔鬼魚)等,「以前(施工前)周圍都是海牛,現在數量大減,要在渾濁的水中找牠們出來」。
關祝文又稱,現時在該處泥灘出沒的管海馬數量大減,泳灘施工前,每次由泥灘至汀角一帶觀察平均有5至7隻管海馬分佈在不同地點,現時只有兩三隻,體型更大為縮水。以往出沒的管海馬大多已成熟,體長可達15厘米,偶然更見到腹部隆起待產的雄性海馬暢泳,反映泥灘生境穩定;現時在該處潮間帶見到的管海馬身長大多在5厘米以下,估計原因是水質變差及不時有人掘蜆造成生態滋擾。他希望工程盡快完成,讓泥灘生物得以喘息。
環保署:竣工後恢復水質監測
另外,環保署表示,政府已於2015年為龍尾灘附近的鄉村地區,包括龍尾村、大美督、黃竹村、蘆慈田和汀角村,完成了鋪設污水收集系統的工程。不過環保署網頁顯示,龍尾最近3年泳季(2017至2019年)的泳灘等級,評為良好的時段佔58%,一般35%,而欠佳及極差則分別佔5%及2%。該署表示待泳灘工程竣工後,會恢復常規水質監測工作,以確定新泳灘的水質達標情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