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回歸中國22年。香港與內地的社會發展狀G、法制都不相同,例如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而港人的生活素質、身分認同感等,都與中國各項政策息息相關。
■《基本法》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簽署《聯合聲明》,列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的基本方針,包括香港不會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50年不變。根據《聯合聲明》,這些基本方針政策將在《基本法》規定。
《基本法》是香港的憲制文件,它以法律的形式訂明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等重要理念,亦訂明香港回歸後的各項制度。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9年在十一國慶招待會表示,要繼續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相信有祖國的全力支持、有廣大愛國愛港愛澳同胞的共同努力,「明天一定會更好」。
■經濟
自由行、一簽多行
2003年,SARS奪去香港299條寶貴生命,造成經濟不景。同年內地與香港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提出「個人遊」計劃(即自由行)。內地旅客訪港人次由1997年的236萬,升至2003年的847萬,2018年達新高5103萬人次。
2009年4月,內地政府引入一年多次入境許可證 ( 即「一簽多行」),合資格的深圳居民持此新簽證可多次訪問香港和澳門。2015年4月起,內地政府把「一簽多行」調整為「一周一行」,深圳戶籍居民可每周來港一次。
→ 影響
據商務及經濟發展局2013年12月的報告,2012年自由行消費為香港直接帶來261億元收益,創造逾11萬職位,佔總就業人口3.1%。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2019年2月15日至21日,以電話訪問709名年滿18歲市民,約六成人認為自由行帶旺本地消費,四成多人稱自由行可改善本地就業,但60.1%受訪者認同自由行旅客數目已超出香港可承受的能力;逾半受訪者認為在其居住的社區,自由行旅客已對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高鐵香港段通車
回歸後連接中港兩地的大型基建陸續建成,如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連接香港和深圳的蓮塘/香園圍口岸,有利中港兩地市民交流及區域發展。建設廣深港高鐵的目的之一是推動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耗資逾800億元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於2018年9月23日通車,由香港不停站直達廣州南站車程少於1小時。廣州市政府2019年6月提出,廣深港高鐵將從廣州南站延伸至廣州站,意味從西九龍站出發,1小時內可直達廣州中心城區。
→ 影響
高鐵香港段連接中國內地2.5萬公里長的高速鐵路網絡,政府稱可加強中港社會、運輸及經濟聯繫,促進中港文化交流等,鞏固香港作為地域中心的地位。此外,政府預計高鐵於50年營運期內,可量化的經濟效益為870億元,而從能源效益角度,高鐵碳排放較飛機運輸少,有助提升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潛力。港鐵行政總裁金澤培2019年8月表示,高鐵通車後首10個月平均每日客量約為5.4萬人,較通車前的估算少約三成,他稱高鐵業務受季節因素及經濟環境影響,認為高鐵將愈來愈受歡迎。
■政治
政治制度改革(2004至2019)
2004年:「政改五部曲」
政府首次就政改展開諮詢,其間人大主動釋法,訂明政改的5個步驟,又稱「政改五部曲」,該政改方案未獲立法會通過
2010年:2012政改方案通過
5名立法會議員不滿政府提出的2012年政改方案,辭職發動「5區公投」;民主黨和中聯辦商議促成通過政改方案,特首選舉委員會人數由800增至1200,立法會由60席增至70席
2014年:人大「831決定」
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處理香港普選特首的決定,對普選特首「落三閘」,包括提名委員會人數、構成及產生辦法不變(由四大界別組成);限定2至3名特首候選人、提名門檻為提委會過半數支持。決定無指明適用年份,意味這3條底線不會改變
2015年6月:
第三次政改方案遭否決
立法會就第三次政改方案表決,民建聯、經民聯聲稱要等待時任立法會議員劉皇發回來投票,建制派議員突拉隊離場但未能成功「拉布」,831框架下的政改方案在8票贊成、28票反對下被否決
→ 影響
「831決定」後,2014年9月學界發起大專及中學生罷課,大量市民赴政府總部外聲援。「 和平佔中」發起人之一的戴耀廷形容對話之路已經走盡,正式啟動「佔領中環」。行動其後發展成雨傘運動,為回歸後市民社會政治參與的重要事件之一,爭取普選的示威者佔領多區主要道路,警方曾出動催淚彈驅散,佔領行動持續79日後結束。
■社會
單程證制度
「前往港澳通行證」(慣稱單程證)制度1980年代起實施,讓港人在內地的配偶及子女有秩序地來港團聚。由於中港婚姻及內地所生子女人數增加,單程證名額由1982年的每日75個,增至1993年的105個,1995年再增至150個。據入境處數字,2007至2016年共有近44.6萬人持單程證來港。由於單程證審批權在內地,多個政黨要求政府削減單程證配額並取得審批權,以減輕本港社會資源壓力。
→ 影響
單程證助跨境婚姻下的夫婦及孩子團聚,以免影響其家庭及親子關係。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指出,申領單程證的主要是母親及兒童,既可協助本港居民建立家園,亦可補充本地勞動力。
社區組織協會認為,指摘單程證入境者只會增加醫療等社會負擔,是忽視其社會貢獻,「有欠公允」。新民主同盟立法會議員范國威形容,繼續任由新移民來港,只會令醫療、房屋等問題加劇。
■知識增益
對中國身分認同最高點——2008年
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指出,港人的身分認同,尤其是年輕人,會有相當的波動,並受當時重大事件、中央對港政策,甚至媒體影響。
根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香港市民比例,在2008年前為13.8%至36.4%不等,至2008年6月升至1997年以來最高位(38.6%)。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展示綜合國力,香港亦協力舉辦馬術賽事,奧運後中國金牌運動員來港更掀起追星潮。但之後港人的國民身分認同日漸下跌,至2019年6月,自稱為「中國人」的比例降至10.8%。
◆港人身分認同變化
.港人身分認同調查(1998-2019年)(見表)
[通通識 第5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