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智能燈柱的出現,令香港社會意識到面對科技要有說「不」的空間,而類似這些「拒絕科技」的例子,其實俯拾皆是。 新款智能身分證推出後,身邊朋友都向我推介「RFID防盜卡套」,即利用金屬阻隔令RFID傳輸功能失效,以防被隔空讀取證件內的資料;或是為手提電腦加配「鏡頭蓋」,避免自己被偷拍和竊聽;還有各款支援面容識別、指紋認證的交易工具,都會加上「雙重密碼認證」功能,希望在方便得連密碼也不用輸入的時候,加以阻攔。這些科技的出現無非是要提高效率,現在卻要外加不同方法來減低、剔走其方便,難道不弔詭? 反映科技發展超需要 犧牲私隱 這種弔詭反映了兩件事:其一,現今科技發展已超越了人類需要,但我們不能拒絕,唯有另覓辦法向科技說「不」;另外,過分向方便靠攏,意味虓|犧牲私隱和安全,結果,為令事情回復至一個較安全的狀態,唯有額外再多做一些事、多加一些工具,矯枉過正,就是如此。 以上兩個因素,正是這個資訊共融大時代中,大家卻在做茼U種「反科技」、「減科技」事情的主因,但假如再追溯下去,就必然是信任問題——我們不相信有機會接觸和利用我們個人資料的人會保持克制;也不相信那些長如論文一樣的條款真能保障我們,事關這些條款的目的,不是授權科技提供者使用我們的個人資料,就是他們用來保障自己的免責聲明;而最令人不相信的,就是在大數據年代會有百分百的資訊安全。 科技愈向前發展,類似的矛盾與弔詭只會愈多,人性與科技之間的角力也會愈明顯。當科技發展之快和複雜,如非一般人可駕馭的話,需要這些科技的人,究竟又是誰? 作者 章濤(UDomain集團主席、無線科技商會永遠榮譽主席) [章濤 財科暗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