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社會信用評分制」成為熱話,目前在內地實施的社會信用評分制,主要是將和傳統信用有關的商業行為、社會行為和網上言行等作評分標準,以得分高低評定人民在就業、貸款、出行等不同範疇的自由。 社會信用評分制在香港引起爭議固然是因為其牽連甚廣,但在政治角度外,我更希望從科技角度,具體講明這制度出現的時代背景。 大數據+5G+人臉辨識+高清鏡頭+AI 「評分制」其實就是一個龐大的數據整合和運算系統,如何準確掌握數據是關鍵。當大數據、5G網絡、人臉辨識技術、高清監控鏡頭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逐一成熟時,相應難題也迎刃而解:大數據能計算個人行為模式及估算結果,5G網絡令運算過程實時進行,同時提高不同節點的數據傳遞效率,結合人臉辨識、高清監控鏡頭等技術,更可追蹤群體以至個人實時定位,確保能掌握所有人的位置和潛在行動;最後,人工智能令整套運算在「無人化」的基礎上實施,達至最大效率。以上科技元素環環相扣,造就評分制的誕生。換言之,社會信用制度絕對是這個網絡新時代的產物。 這制度的初衷,相信是希望用科技創立一個機制,令失信者、犯罪者除要付出法律代價,更有社會代價,從而構建「和諧社會」。不過,科技只可令複雜的制度系統精準運作,但系統的運作卻不單純是科技的事,如當中的加減分標準如何訂立?誰來訂立?訂立標準究竟是按政治、經濟、倫理抑或道德?以上這些,值得大家深思。 作者 章濤(UDomain?集團主席、無線科技商會永遠榮譽主席) [章濤 財科暗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