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如果藝術是一條河,那梁寶山曾沿茠e漂流到不同院校教書,偶然瞄見有學生讀完一個又一個藝術自資課程,她覺得學生誤信了那些被營造出來的藝術神話。梁寶山心中沒神話,卻亦取了3個與藝術相關的碩士與1個博士學位,看茖漕К浮載沉的學生,不知學生眼中的她又是為什麼。 梁寶山形容自己在2000年至2010年間活在「漂流教室」,在中文大學、香港大學、理工大學、城市大學、嶺南大學等,由文化研究到藝術課程,都有她的學生。她難忘在香港藝術學院遇見一名理大藝術文憑課程舊生,不禁問他怎會花這麼多錢讀兩個自資課程,為何創意藝術這條路如此吸引。 她從某年藝術系大學一年級生課程讀物中彷彿找到答案。學生要讀美國社會學及經濟學家Richard Florida的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她一直思考讀這書用意何在,其結論是無非要營造有關創意藝術的浪漫神話,強調只有藝術就可成為企業,但那些美麗願景往往令學生畢業後朝不保夕。 為儲履歷 藝術生無償導賞 此書提到如何用情感綁住員工,如人工低,就給他一個團隊,給他學習機會,她認為這是現今管理之道,談的似是創意,實質句句是創業,充滿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她想到Art Basel會場,很多藝術系學生無酬當導賞員,就是為了履歷表填上「Art Basel」,那神話一般的名詞就是薪酬。 看蚞ル肣怴A她感悟自身,反正大家都是彈性勞工(flexible labour),同學游走於學系間,她則游走在各兼職教席間,「初時覺得很型,後來覺得不可持續」,卻自知無法定下來不斷出產論文。她身邊很多藝術界朋友,均是打一份正職,公餘時搞藝術。 心媯L神話 笑言讀書為逃避現實 從中大藝術系畢業後,梁寶山讀過中大中國藝術史哲學碩士,領獎學金到英國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讀藝術史,返港後在嶺大修文化研究碩士,再回中大讀文化研究博士。亦因為那藝術神話?「我對藝術沒什麼浪漫,亦沒什麼神話」,即使留學英國,見英國人將發電廠改建成英國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她只道英國江河日下,創意產業屬其最後一根稻草。至於讀書,她笑言不過為逃避現實與滿足好奇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