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媒體指出,劉鶴今次沒有以「習近平特使」的頭銜到華盛頓,反映雙方達成重要協議的機會不大。 據香港媒體8日報道,根據中方官方此前公布,劉鶴2018年曾3度到華盛頓,但不是每次都用上「特使」的身分。 美國《紐約時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作為副總理的劉鶴在周二早晨稍晚時候,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的高級副手舉行了電話會議,之後作出了赴美的決定。 報道沒說明這一通電話的內容,令其更添「神秘」色彩。但值得參考的是,美方多名內閣官員幾乎同一時間於華盛頓召開記者會,萊特希澤雖指摘中國反悔談判承諾,但同時透露劉鶴本周會赴美磋商。而財長姆欽(Steven Mnuchin)在同一場合說,如中國貿易代表團能在周四拿出一份新方案,那炫S朗普政府官員將對其予以研究,並呈交總統。 這些變化出現後,中國商務部昨天即周一下午2時左右宣布,應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財政部長姆欽邀請,劉鶴將於5月9日至10日訪美,與美方就經貿問題進行第十一輪磋商。這意味中美高層渠道管道仍未關閉,目前的矛盾,仍有談判解決的空間。但也有觀察人士認為,劉鶴今次赴美並不領荂u習近平特使」銜頭,代表雙方可能沒有重大決策;也就是說,貿易協議難期,甚至能否化解近日新出現的矛盾,也是未知之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