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ZARA、H&M、UNIQLO等國際平價快時尚品牌在全球市場崛起,許多大中華服裝時尚品牌陸續陷入低迷,其中,以Esprit(思捷)為代表的港資品牌休閒普遍衰落,紛紛收縮店舖數量,例如真維斯、堡獅龍、班尼路、佐丹奴等品牌都逐漸退出市場,淹沒在快速變化的時尚大潮之中。
在這波快時尚潮流中,也有一些台灣品牌被市場殘酷地淘汰出局,老牌成衣大廠台南企業旗下男裝品牌Tony Wear就是一例。
台品牌登陸 黯然退場
Tony Wear在1993年進入大陸市場,成功搶佔90年代灘頭堡,鼎盛時期將近有800家門市,但隨荌篕琝眳肊|品牌紛紛進軍到大陸,國際品牌挾茈球資源進入,台商的資源相對薄弱,台資品牌優勢瞬間消失,在2014年Tony Wear在大陸市場黯然退場。
港資品牌最為熟知的就屬Esprit,在鼎盛時期全球40多個國家設有分店,是最受青少年追捧的國際知名服飾品牌之一。1993年,台灣知名女星林青霞的丈夫邢李S將Esprit亞洲資產(思捷環球)在香港交易所上市;2002年12月成為恆生指數成分股,當時股價是14.5港元。
1992年,Esprit開始進軍大陸市場。業內人士指出,由於缺乏競爭者(UNIQLO和ZARA分別在2002年和2006年進軍大陸,H&M於2007年進軍大陸),Esprit一下子抓住了消費者市場,在上世紀90年代,它和Gap一起成為大陸第一代快時尚,並引領當時的時尚消費。
在接下來的10年內,Esprit保持快速成長的走勢,並於2008年達到巔峰期,當年營收高達372.27億港元,淨利潤64.5億港元。在大股東及公司創辦人邢李S多年悉心經營後,公司股價在2007年10月創出133港元歷史最高,在不足5年間上漲8倍多。
港資Esprit 走向衰退
不過自2006年起,邢李S先後辭掉了思捷環球控股董事會主席和CEO的職位,並不斷減持思捷環球股份。2008年金融海嘯後,景氣變差加上未能夠適應零售市場的變化,同時,隨茖概S在2008年辭去公司所有職務,2010年全數出售股權,據媒體報道多年來共套現200多億港元,思捷環球的股價便一路急挫,至今不到2港元。
隨邢李S的離開,Esprit開始進入衰退期。2013年,Esprit遭遇了上市後的第一個財政年度虧損,當年淨利潤虧損為43.88億港元。
創新不足 難迎合市場
《中國經營報》分析,自2008年以後,Esprit無論是產品設計還是款式更新都開始變得不像以前,服裝行業觀察人士指,一部分原因是Esprit的設計理念多以國外的著裝習慣去研發,中國的市場和消費者這麼多年變化也很快,Esprit的設計已不太迎合大陸市場的快速發展。
曾有業內人士分析稱,Esprit曾經活在別人的「羨慕嫉妒恨」中,但「快時尚」圈子的後起之秀們隨隨便便就能鄙視它:Zara比它時尚,H&M合作大牌比它多,UNIQLO比它便宜,GAP把一家老少伺候全了。快時尚行業,誰跑得不夠快,就只能被淘汰。
品牌老化 年輕人不愛
此外,一位任職思捷環球的區域經理透露,Esprit最近幾年的管理有老化現象,加上店舖的一些人員都是幹十年以上的老員工,很安於現狀,基本上,高層簽完2至3年合約,就掙錢走人。沒有多少人真正關心這個品牌的發展和創新的問題。Esprit在消費者的心目中就變成一個缺乏新意,產品愈來愈過時的品牌。
一位國際品牌投資公司CEO指出,時尚業有個特點,就是各領風騷3、5年,任何一個品牌如果它在流行時尚方面沒有跟上消費者需求,那麼遲早也會逐漸被市場淘汰,Esprit也沒有逃出這個魔咒。品牌老化、跟不上年輕人的節奏,以及供應鏈的短板,是Esprit日益衰退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