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穿針引線,落鑊炒R,家政科一直是學生打開針黹和烹飪的第一門課,而金工木工科則讓學生捲起衫袖,拿起刀鋸和小槌子削木K釘。不過,有任教這些傳統學科的教師慨嘆,自政府2000年起推行校本管理政策後,近10年學界漸漸「走向學術」,成績行先,部分中學再沒有在初中保留傳統科目。家政科亦隨時代變遷,壓縮的課時,難讓老師再教費時練習的編織和車衣技巧,但有家政室則添了3D打印機,協助打印曲奇餅。本報今日起一連兩天報道這兩科近年的轉變。
明報記者 劉家豪 【系列一】
昔日下課的鐘聲響起,只要家政室大門一開,食物香味便會傳遍走廊,令人豁然開朗,但現今中學或無家政室,此情此景未必每名學生也能經歷。已任教家政科逾30年的青年會書院教師黃麗芬,其任教的中學雖因應教學轉變,減少家政科上課次數,但已是部分能夠維持家政科的中學之一,「有一個浪潮(學校也)刪掉家政,設計與科技科都無埋,變了整個社會開始走向學術,好像什麼都以成績行先」,至後期雖有學校欲重振傳統,惟校舍已無合規格家政室,「普通課室,可能因為拉不到煤氣(喉),好多時也是用電磁爐」,變相不是傳統規格。
STEM興起 減近半家政堂
隨紎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等新興課程嶄露頭角,家政科逃不過調整課時的命運。黃麗芬任教的中學原本由中一至中三上家政課,至現時中三級已不能騰出課時教授,課堂次數減近半,至每學年11次雙連堂。
堅持教「針步」 關乎生活技能
黃麗芬特別對衣服編織等課程內容需刪減感到可惜,並指現時難以教用衣車技巧,「學衣車也要花很多時間練習,穿線經常都穿不了,車車鴾ㄕ甇n舉手問,課堂無時間讓他們練習,因為一練習那一堂就好像做不了什麼」,令學生不太掌握竅門。
儘管如此,黃麗芬仍堅持保留「針步」等傳統手藝,「我教過幾個基本的針步,有時件衫掉了一些線,(學生)自己都可以處理,因為這個跟他們生活技能都有關,怎樣都好,他們也懂得修補一些爛掉的褲腳」。面對學生功課忙,她說不少如咕怌M針黹等「大型功課」,則要改為由3至4名學生共同完成。
時代變遷,黃麗芬任職的學校2017年起引入3D打印機,協助打印曲奇餅,先以電腦設計餅的模樣,再連接打印機,利用不同食用色素、麵粉團等食材打印出曲奇餅,其中仍涉及不少烹調知識,「我們要教(學生)買什麼麵粉,可能是教他們買低筋麵粉,因為我們不用好像蛋榚那樣發那麼大,教他們牛油、麵粉、糖三者的比例」。該校亦在化學科引入分子雪糕,推廣STEM教學。
電腦設計曲奇餅形
老師教傳統食材製法
家政室的用具由煤氣爐發展至電磁爐、傳統彈弓磅發展至電子磅,數十年來烹飪工具變化甚大。黃麗芬說,現可用攪拌機混合食材,但仍會教學生傳統木匙的攪拌方式,「雖然加了新事物,但比較重要的舊事物,我們也不會說完全捨棄,因為舊傳統背後的理念我們也覺得重要」。
(傳統手藝學科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