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那堨H前應是英軍擺小型飛機(的地方),難民營時則用作辦公室,但正在拆了。」基督教勵行會總幹事張洪秀美指虓s秀大廈後方的半圓桶形小屋說。她於30多年前到難民營服務,她說,昔日營內如小社區,最愛吃船民煮的河粉。她感激早年的搬遷爭議獲解決,勵行會能遷至同區空置校舍繼續服務,但認為歷史不應被遺忘,希望政府在原址建屋後重新展示獲保留的建築構件。 訪問當日,新秀大廈旁、昔日的難民營診所內仍有不少歷史痕[,配藥處和海報仍寫上越南文,戶外亦有昔日用作清潔的水喉。前身是香港基督教難民服務處的基督教勵行會,曾在營內支援越南船民,大廈則作為學校,提供中、小學課程。張洪秀美憶述,居於其他營的懷孕婦女預產期前,會搬往新秀大廈難民營待產,其機構則教她們縫紉和針織。 助婦女待產 教縫紉針織 她說,自己當時協助營內年輕人求職,讓他們不止到工廠工作,亦可從事文職或到酒店工作。她形容,難民營如一個小社區,30多年前服務初期,營內約有3000人,「最喜歡坐在戶外吃他們煮的河粉,他們會開檔賣(河粉)的」。 當年營內3000人 儼如小社區 新秀大廈在1990年代初成為勵行會總部,為新移民、少數族裔、基層兒童提供不同培訓。早年政府計劃拆卸大廈建屋,擾攘數年,勵行會獲分配彩雲二h一所空置校舍搬遷,預料本月底遷出大廈,新總部下月2日啟用。張洪秀美稱,自己並非歷史保育專家,但認為新秀大廈及鄰近用地是現存僅有的難民營遺址,「不保留是可惜」。 她更透露,得悉政府計劃建屋前已有意活化新秀大廈及鄰近用地,鞏固建築結構,展示難民營歷史,「(香港)是有土地問題和住屋需求,但作為本港歷史一部分,我們應該用心去保留」。她盼望政府建屋後原址展示獲保留的建築構件,例如皇家空軍標誌和紀念牌,令這段歷史不被抹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