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青年組織共青團中央日前提出,計劃3年內組織超過1000萬人次大中專學生(大學生及中專生)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力爭累計動員不少於10萬青年參與鄉村人文環境提升工程,被誤讀為文革時期的「上山下鄉」運動重臨。雖官方很快澄清這次不同於「上山下鄉」,不過有學者表示,中共基層組織到農村已不起作用,今次大規模發動學生下鄉亦加強中共基層力量的考慮。
明報記者
設6重點項目 組「三愛」工作隊
團中央在上月22日印發的「關於深入開展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的意見」指出,為「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廣大青年中入腦入心見行動」,及「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青年工作隊伍」,將「以培育本土人才興鄉、服務在外人才返鄉、動員社會人才下鄉為重點,大力培養、凝聚、舉薦一批在鄉村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的青年人才」。
文件提到六大重點項目(見表),最引人矚目當屬「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並提出「到2022年,力爭組織超過1000萬人次大中專學生參與」的具體目標。「下鄉」內容包括,組建理論普及宣講團,以小規模、互動式、「接地氣」的面對面交流,深入農村宣講「習思想」和中共十九大精神;組建科技支農團,面向農村青年傳播科學技術、金融知識、環境治理等;組建教育關愛服務團,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學業輔導、親情陪伴、自護教育、素質拓展等幫助;組建文化藝術服務團,下鄉開展藝術創作、惠民展演、全民閱讀、文化普及等活動;組建愛心醫療服務團,對農村青年開展健康普查、流行病防治、基本醫療衛生知識普及等活動。
三下鄉變下鄉 官方批媒體斷章取義
對於引發的爭議,團中央的微信公號昨發文批評,「1000萬人次,翻轉成1000多萬青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簡寫成『下鄉』」的「標題黨」情G。該文表示,「三下鄉」是指文化、科技、衛生的「下鄉」,本質上是現代化生產、生活方式和相關知識的「下鄉」。
「三下鄉」最早的推動者正是共青團系統,1980年代初就首次號召大學生暑期「三下鄉」,1996年10部委聯合下發「關於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翌年正式實施,持續至今。文章強調,「三下鄉」具常規性和限時性,每次最多不超過一個月。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丁學良對本報稱,今次動員絕非單一原因,且延續、擴展之前政策。丁學良說,從2012年起內地開始鼓勵大學生當村官,他曾為此到重慶、四川、貴州調研,分析此舉原因。
政治上,中共最高層擔心農村大戶壟斷當地資源,甚至勾結黑社會,變得不受控制,而中共組織到農村則不起作用;經濟上,當時金融風暴後,國企、大型企業縮減招聘,而兩三年村官工作可令大學生在考公務員、入黨、提幹方面得到優惠。丁表示,現在農村缺乏年輕人,衰落明顯,中央希望青年下鄉帶去「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