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命題寫作,過了「審題」一關,選好材料,就得「立意」。何謂「立意」?其實就是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思想。立意的深淺,往往也是判別品第高下的關鍵。所謂「千古文章意為高」,「立意」好壞,端乎三方面:
(1) 引發共鳴:寫文章就是為「表意」,尋找知音人,應多從人倫關係、人文理想、人性探討或社會觀察等層面反思。
(2) 啟迪別人:文章除了要道出作者「感性」的體會,也要帶出「知性」的領略。
(3) 深刻獨到:文章若能書寫較寬闊的視野,帶出獨特的思考角度,並從尋常微細處品味出人生感悟,讀者自必回味再三。
以下借小思老師〈一用即扔〉這篇文章來加以說明。
一用即扔,大概可以恰當地刻劃這時代物質豐盛的情況。
從前,人要求甚麼東西都耐用。記得童年時候,家媮`像間古董店,一件傢俱就有一個歷史故事。到如今,仍記得清楚,那個擦得發亮的銅茶壺,身上有塊凹痕,據說是香港淪陷時期,炮彈碎片射進屋子堙A剛打在它身上做成的。幾張被人氣薰黃油閃閃的籐椅,椅腳上的籐斷了,新籐紮上去,形成一圈白,家人管它叫四雪蹄的,據說是爺爺年輕時購置的家當。當然,還有掛得高高、垂著黃銅鐘擺的大鐘、夏日冰涼冬日更冰涼的酸枝床、甚至廚房媯璊M柴刀,都比家堻\多人的資歷深厚。記憶中,十多年光景,那些東西便一直安放在幾乎特定的位置,沒有絲毫變動,也不見添置些甚麼新物件,家堛漣G置,早在腦海媗雃防捌銴F。最大一次變動,要算必須扔掉兩個還沒有破爛的柴爐,讓出地方來給新買的雙頭火水爐。這件事令我們泛起過奇異的不安和不忍。也許,又有人要說我婆媽氣重了,但恐怕許多人都會對自己曾長時間接觸的物件,產生不忍拋棄的感情,尤其在物質並不像今天那麼豐富的時代堙A特別容易獲得這種經驗。
現在,情況大不同了。各種用具器皿,講究的是「天天新款」,耐用嗎?反帶來些不必要的煩惱;舊的一天不破,扔掉它似乎過意不去,買新的又沒甚麼藉口。新款式實在誘人,過時舊樣子會惹來落伍之譏,錢既然方便,還是買新的好,於是,毫不留戀地以新易舊。一用即扔的東西愈來愈多,人們的感情還來不及放上去,東西已脫手了,真是瀟灑方便。
雖然,舊的東西並不一定值得依戀,也不是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要過像我童年般缺乏物質的生活,但人總該有點沉實,長久安放的感情。一用即扔,畢竟會使人的感情「慣於無拘檢」。缺少練習怎樣安放感情的機會,人際就出現疏離,肯定這是一種悲哀!
小思老師〈一用即扔〉(《七好文集》,臺北遠景出版社 1977年版)
■ → 以「一用即扔」和「一用再用」兩種生活方式作對比,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立意」:
(1) 探討人與物、人與人的關係,並指出人性「喜新厭舊」的劣根;寫一己的體會,卻又是我們的寫照。
(2) 作者對人們總是「一用即扔」感到悲哀(感性),並指出應學習如何安放感情,不然人倫關係自必疏離(知性)。
(3) 從家中尋常之物:銅茶壺、藤椅、大鐘、酸枝H、菜刀柴刀等,道出舊物總是耐用;對照現今「一用即扔」,領悟到物質豐富了,人的傳統美德仍然要保持下去,不要與一用即扔的家具雜物一樣被迅速拋棄。
文:語文工作者 揚日
[語文同樂 第3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