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8年10月16日,中國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水下滑翔機在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完成各項科考任務,搭乘「探索一號」科考船順利返回海南三亞港。
本航次,科考隊利用兩台「海翼」號7000米水下滑翔機分別針對馬里亞納深淵區域5500米等深線、7000米等深線內的兩條科學測線進行觀測,連續作業46天,最大下潛深度達7076米。「海翼」號由此成為目前世界上下潛深度超過7000米次數最多,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款能長時間連續穩定工作的深淵級水下滑翔機。
特別是在「山竹」「康妮」等超強颱風襲擾下,「海翼」號依然正常連續工作,充分表明該設備的高可靠性與強環境適應能力。
突破封鎖自主造
據了解,水下滑翔機依託浮力在海水中滑行,重量輕、消耗小、隱蔽性好,能夠勝任長時間、遠距離的科考任務,可應用於海洋物理、海洋生物等研究領域。
從上世紀末至今,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研製出以電池或太陽能為動力來源的水下滑翔機。在國外技術封鎖的情況下,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海翼」號。目前,針對不同海上觀測任務需求,「海翼」號已經擁有了300米級、1000米級和7000米級等多種型號,並可搭載不同感測器,在海洋觀測、海洋生物、海洋化學及資源勘探等領域一顯身手。
外表「呆萌」本領大
「海翼」號擁有圓圓的頭,筒狀修長的體型,前部裝有一對「翅膀」,後面拖茠曭曭漱挼u尾巴。看似「呆萌」的外表下整合了殼體、浮力機構、控制、感測器、水聲通信、導航及發射回收等諸多技術,具有不靠螺旋槳自我驅動的本領。
「海翼」號裝配有類似於魚鰾的油囊和可以前後移動的電池。下潛時,「魚鰾」縮小,減小浮力,同時電池自動前移,其頭部就下潛,「翅膀」會產生向前的推力,這樣「海翼」號就有了水平方向的速度。上浮時,「魚鰾」鼓起,浮力增大,電池自動後移,它就會抬起頭向上滑行。在不斷的下潛上浮過程中實現折線前進,就像海豚一樣在大海保持航向不斷前行。
水下滑翔機動輒在數千米深的水下作業,可謂「壓力山大」。為避免被壓成「餡餅」,「海翼」號採用了由輕質碳纖維材料製成的外殼,不僅穿上了「鐵布衫」,還成功「瘦身」,為攜帶更多電池提供了空間。
連取佳績顯身手
2017年,「海翼」號共完成23台次應用,安全回收率100%,海上觀測總距離達12600余公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紀錄。去年3月,「海翼7000」系列水下滑翔機在馬里亞納海溝下潛到6329米深度,刷新了由美國創下的6000米深度的世界紀錄;7月,12台「海翼」號水下滑翔機在南海實現了中國最大規模的集群觀測應用;10月,「海翼1000」系列水下滑翔機無故障連續工作91天,創造中國水下滑翔機工作時間最長、航行距離最遠、觀測剖面數最多的新紀錄。
2018年,「海翼」號再接再厲,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察成果。7月,中國第九次北極科考隊成功布放「海翼」號用於測量白令海的溫度、鹽度和深度,這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水下滑翔機首次應用於中國北極科考。
9月,兩台「海翼1000」水下滑翔機和一套時效潛標圓滿完成南海聯合觀測與通信試驗,成功驗證了移動、固定聯合觀測作業的新模式。期待荂u海翼」號在今後的探海征程上取得更加出色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