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隨1444幢戰前歷史建築的評級工作進入最後階段,有古諮會委員昨提出展開戰後建築普查。發展局透露,古蹟辦已展開前期功夫,初步統計1950至70年代的建築多達一兩萬幢,較戰前建築多一倍。當局又證實深水鶣C山道戰前弧形唐樓的業主已申請拆卸,惟古諮會昨維持評審小組的二級評級,意味該唐樓或難逃清拆命運。 發展局:已展前期工作 50至70年代逾萬幢 古蹟辦早年為本港1950年代戰前建築做普查,為當中1444幢文物價值較高的建築評級。有古諮會委員昨在會上表示,於戰後至1980年的30年間,本港出現多幢現代主義建築,如學校、醫院等,認為應開始普查戰後建築,「全世界都開始保護這類現代主義建築」。 青山道二級唐樓 業主申拆卸 發展局承認近年為戰後建築評級是較「ad-hoc」(即興),主要因為有重建風險,如評為一級的北角舊皇都戲院,惟古蹟辦已展開相關前期工作,初步統計1950至70年代的建築共有一兩萬幢,較戰前建築的8800幢多約1倍。古諮會主席蘇彰德稱,戰前、戰後建築風格不一,應參考海外做法,才能為戰後建築制定合適評級標準。 另外,古諮會昨通過多幢歷史建築評級,其中薄扶林水塘石橋獲評一級。當局亦證實青山道301號及303號戰前弧形唐樓的業主已向屋宇署申請拆卸,惟會上一致通過維持二級。有委員認為同類弧形唐樓、獲評一級的雷生春「乾淨很多」,亦較青山道唐樓多一層,故評二級相當合理。蘇彰德稱,當局已聯絡業主,冀寓保育於發展,惟至今未獲業主回應。全民保育行動對古諮會評青山道唐樓僅二級感失望,促請古諮會將唐樓升為一級,並與業主商討保留唐樓,訂立保育方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