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提高長者綜援發放年齡門檻,引發社會關注長者就業問題。本身為老年學學者的平機會主席陳章明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本港勞動力已屆懸崖邊緣,政府欲釋放長者勞動力,但一直無完整政策推動長者就業,狀G如「打游擊」,配套支援及勞工保障發展滯後,長者就業環境欠平等,反而同樣面對人口老化的日本及新加坡,早走得很前。他認為,政府需特別支援基層長者,提供工資補貼,改善勞工保障,以正面措施鼓勵就業,「讓長者有尊嚴地工作」。
明報記者 陳柔雅 何郁慧
調高長者綜援年齡 「不能自圓其說」
本月起長者綜援年齡資格提升至65歲,60至64歲的健全長者需參加自力更生計劃覓工,輿論普遍憂慮長者就業情G欠佳。熟悉老年問題的陳章明認為,政府「急髐痐痋v,「說法不能自圓其說,鼓勵長者就業,但要減長者綜援」,其他先進經濟體均以正面措施鼓勵長者就業,同步改善退休及勞工保障。
港長者勞動參與率低日星逾半
據社署數字,過去5年每年60至64歲綜援受助者,至少七成是小學學歷或以下。陳章明指出,基層長者普遍低學歷,多從事勞動工作,年老時體弱,令投入勞動市場的限制增加。他指政府應特別支援基層長者,需確保工時不可太長,另可仿效新加坡向低薪長者提供收入補貼(見表),「不應覺得長者領綜援不好而要他工作,讓他因應能力工作,他不夠(收入),政府就補貼他,才是正面做法」。他說,收入補貼看似是福利政策,但宏觀角度而言,部分基層長者不工作,或跌入綜援網,公共開支更大,以正面措施鼓勵就業,對社會及長者都有幫助。
統計處推算,撇除外籍家傭,本港勞動人口將由2016年362萬,升至2019年至2022年間368萬高位,再回落至2031年351萬,2066年跌至313萬;年滿65歲長者人口比例由2016年17%,升至2066年36.6%。面對高齡海嘯及勞動力下降,開拓銀髮市場成為趨勢,2017年本港60至64歲勞動人口參與率為46%,年滿65歲長者則降至11%,低於日本及新加坡的23.5%及26.8%。
陳章明認為,政府向來讓市場自我調整,惟市場對勞動力調節是後知後覺,「政府需先知先覺」,推動長者就業政策責無旁貸。他建議,政府增加對聘用長者僱主的資助,並設銀髮人力資源中心配對工作及培訓長者。
年逾百宗查詢 應研年齡歧視立法
他透露,平機會過去3年每年接獲100多至200宗有關年齡歧視的查詢,不少是長者,有人稱求職遭質疑身體狀G及能力。他認為職場存在年齡歧視,平機會無法例依據處理,政府應考慮立法反年齡歧視,建議法例涵蓋不同年齡層,讓社會關注年齡平等。
回望今次爭議,陳章明重申推動長者就業不應用懲罰措施,「鼓勵長者就業不是減低其收入,現在(政府)行番正路,希望未來繼續正面支援」,應確保長者有尊嚴地工作。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