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全美每年新增癌症病例超過170萬,隨著治療成本激增、保險給付範圍卻日漸緊縮,愈來愈多癌症病患延後治療或減少用藥,以免財務負擔過重。
專家建議,若病人診斷出有癌症,最好與醫院或醫生討論治療方式,以免後續治療費用壓垮了家中財務。
美聯社報道,治療癌症本來就不便宜,一些客觀因素又使治療成本愈來愈高;例如,保險公司持續縮小處方藥的給付範圍,並且提高扣除額等病患成本,使得病人每年得為白血病處方藥Gleevec等藥物支付數千元,而有些處方藥可能得終身服用。
另外,健保計劃限制了民眾每年申請醫療費用給付的上限,但癌症治療通常超過一年。
再者,人體對新式癌症療法的容忍度較高,持續採用的時間較長,因此治療成本同樣可能上升。
專門研究病患財務壓力的杜克大學癌症研究所腫瘤學家札法(Yousuf Zafar)醫生,一年前與同事調查了300位在該所接受治療,且有醫療保險的成人病患,其中近40%表示財務負擔超過預期,還有16%表示「快被財務壓力壓垮了」。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病人表示沒有按時服藥、減藥,或甚至沒有拿藥,原因在於財務負擔太大。
其他類似研究也顯示,癌症病患宣告破產的機率,比沒有癌症的人高出一倍以上。
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內科醫生沙佛(Ali Thaver)表示,病人與醫生需要在治療全程持續討論希望達到什麼療效,這可能包括是否值得花大錢使用昂貴藥物,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他說:「這沒有完全絕對的答案,而且是艱難的抉擇,但這不表示就不應該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