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大學自主招生與奧賽等學科競賽歪風頻傳,內地教育部近日大動作公布「2019年度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教育部內部人士透露,公示清單僅31項比賽,公告目的不只在於減輕學生課業和家長經濟負擔,更是要減少比賽浮濫、功利性的情況,並阻絕學科競賽造成的培訓市場亂象。
參加內地各大學自行舉辦的自主招生考試,即考生可通過奧賽獲獎、獲取發明專利,或是在省級以上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等多種路徑,達成申請自主招生資格,但這些競賽成果公正性不一,過去不斷傳出有培訓機構、仲介公司打著包通過、考前輔導,甚至提供專利論文等名義,讓大學自主招生、奧賽等學科比賽被貼上負面標籤。
競賽活動魚龍混雜
據《光明日報》報道,內地教育部近日在官網公告「2019年度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名單包含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全國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全國中小學生繪畫書法作品比賽等31項競賽,其中科技創新類12項、數理化學4項、語言類10項,藝術體育類5項。
北京101中學校長助理夏煥春表示,在內地流通的競賽活動太多,「五花八門,魚龍混雜」,當中很多冠以全國、國際的頭銜,多數家長和學生也分不清楚,往往花費大量時間、金錢、精力,最後沒有獲得實質性效果,因此教育部公布競賽清單,「這對於學校和學生來講,可以起到一個較好的引導作用。」
內地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綜合研究部主任王烽則表示,教育部公布競賽名單,目的在規範各級學校招生行為,以減輕學生不必要的負擔,同時也協助地方政府,管理「過多過濫」的競賽,並嚴格規範中小學招生行為。
功利色彩違背初衷
王烽還提到,學科競賽的設立,本來是為少數學有專長和天賦的學生提供展示才能、激發潛能,但與重點大學、初高中熱點學校招生扣連以後,「漸漸泛化」,各種競賽項目愈來愈多。
由於帶動絕大多數中小學生報名參加,才會成為培訓機構的財源收入來源,這就使競賽染上了較強的功利性色彩,違背了初衷,加重學生負擔和家庭經濟負擔。
鄭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羅志敏認為,近期教育部與各省市教育部門合作,對中小學學科競賽制定規範要求,目的在於維護中小學校、大學招生的公正公平,同時也有利於遏制學科競賽活動、校外培訓市場亂象,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和家庭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