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后海灣濕地約有2600公頃,當中約380公頃劃為米埔自然保護區。屬米埔保護區「開荒牛」的首任經理楊路年表示,后海灣濕地除面對發展威脅,亦會因長期缺乏管理而荒廢,生態價值下降,建議政府成立由官員及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全面檢視整個后海灣地區環境變化,推動改善措施及規劃長遠發展路向,否則生態價值會不斷下降甚至消失。明報記者 馬耀森
后海灣主要劃分為核心「濕地保育區」和外圍「濕地緩衝區」,分別佔地約1600公頃及1000公頃,包括豐樂圍、南生圍、甩洲、新田及馬草壟等地區,去年本土研究社公布調查指出,保育區及緩衝區內逾七成土地由私人持有,擔心政府今年推出的共享先導計劃會放棄保育原則,讓改劃更易過關。
指換地涉新政 落實時間難料
香港濕地保育協會最近提出,以換地方式將發展項目由濕地保育區轉移至外圍緩衝區,甚至放寬緩衝區地積比,以換取長遠保育,該建議在環團間惹起爭議,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表明反對,認為緩衝區內濕地亦不應發展。
香港濕地保育協會上周四舉辦濕地論壇,當中米埔自然保護區前經理、目前為國際保育組織「東亞—澳大利亞遷飛路線伙伴關係(EAAFP)」執行總裁楊路年接受本報專訪,認為毋須換地亦可平衡保育與發展。
倘濕地無「淨損失」 倡緩衝區容發展
楊路年表示,換地涉及新政策,現今政治環境下,難料落實時間。他認為,濕地保育區規劃意向是保育魚塘生態價值,不應改變區內禁止發展的原則;至於緩衝區,他認為只要符合濕地沒有淨損失(no net loss)的原則,就可容許發展,但要限制發展項目佔地面積。
楊路年認為,后海灣有不少私人土地,因長期荒廢致生態價值下降,如錦妒廑擗峊[州花園魚塘因缺乏管理,塘壆損牷A海水倒灌,土地長滿外來入侵紅樹海桑,候鳥「落腳」覓食地大減,魚塘失原有功能;若發展商獲准發展並撥部分管理費管理濕地,有助維持生態價值。
憂不擴大管理 外圍濕地恐速消失
楊路年1990年代見證港府將后海灣劃作「拉姆薩爾濕地」,並於1998年推行管理計劃。他認為計劃僅涵蓋米埔,未能處理外圍濕地面對的問題,有必要檢討,建議成立學者、專家及政府代表組成的委員會,將計劃擴至整個后海灣以規劃長遠發展。若不及早行動,外圍濕地未來二三十年可能消失,米埔亦難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