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美貿易戰開始以來,兩國的歷次談判,放料的都是美方,中方則口密得很,除了外交部或商務部的官式表態外,從不對外爆料,不過,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倒是不斷發言,但他的發言,多是高來高去的大道理,可謂苦口婆心,但對美國政府和輿論有多大效果,實有疑問。 美方放料往往是真真假假,甚至前後矛盾,這既可能反映了特朗普團隊的意見分歧,眾說紛紜,也可能是利用輿論發動的心理戰,以向中方施壓。從中方的應對看,似乎對美方內部的要價底線,也並不摸底,至少從美方放出的談判內容看,中方是被動地跟隨美方的節奏走。 一般敏感的外交談判,在談判桌外通常還有第二軌溝通,而有時這種第二軌溝通往往比正式的談判更易建功。據中美建交之前任中國駐美聯絡處主任的柴澤民憶述,在1978年中美建交談判期間,他在華盛頓就與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有緊密的第二軌溝通,柴澤民憶述,「在國內的時候,由於參加接待布熱津斯基的工作,我和他已經很熟悉了。到美國之後,和他關係更加密切。每當雙方談判遇到困難,談不下去了,他就請我去白宮吃飯,一邊吃一邊談。他知道我會把談的結果報到國內的。這樣的飯吃了多次。」 前任駐越南大使李家忠亦有類似的憶述,「1995年我出任駐越大使後,陸路邊界談判和北部灣劃界談判更是緊鑼密鼓地進行。由於邊界領土問題直接涉及國家領土主權,十分敏感,談判桌上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爭論,可能是為了給大使一個迴旋餘地,國內不讓大使參加面對面的談判。越方的做法也和我們一樣。」據李家忠憶述,每當談判進入關鍵時刻或面臨重大障礙,中方要向越方傳話。他就會約見身兼越共總書記助理的越南國家政治出版社社長陳庭嚴,「我在電話塈i訴他,只有我一個人前往,對方便會意識到有重要事情,自然也只有他一個人出面接待。待把會議室的門關好,我便逐字逐句地把我方的意見念給他聽,他也逐字逐句地記錄。然後他再把記錄的內容給我讀一遍,我確認準確無誤後,他才放心。我記得這樣的事情共有三次。」 這種密室外交在外交界可謂司空見慣,但不知為何,崔天凱和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在今次中美貿易戰的談判中,經常都赤膊上陣,參與第一線談判,似乎他們都無法以自身的人脈作第二軌溝通,中美建交40年之後,中方現在還要靠七老八十的基辛格、卡特等影響力已告式微的「老朋友」充撐場面,實在是兩國關係的悲哀,也許中美正進行的密室外交現在我們看不到,但願歷史能告訴世人一個不一樣的版本。孫嘉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