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今年跟朝鮮融冰,不僅是國際矚目的焦點,也製造了兩國分治逾一甲子的許多突破。所衍生的亢奮情緒,有助韓國總統文在寅所屬的共同民主黨在6月地方選戰打出漂亮成績。然而臨近年尾,文在寅民望下滑,除了最大反對黨自由韓國黨指摘文在寅政府「失政」之外,向為文在寅政府「基本盤」的進步派團體亦起來抗議,顯示青瓦台施政遇到樽頸,尤其在經濟民生範疇,陷於進退失據窘境。
明報記者 何麗玲
12月1日,工會、農民、大學生等代表進步派的逾50個團體以「民主共同行為」組織名義發起了大型抗議政府集會,抨擊文在寅政府在勞工政策、財閥改革等很多方面「倒行逆施」。從近月該國多項民調反映,民間對經濟問題的不滿、不安,成了對文在寅政府持續不滿的主因。
減依賴財閥措施先見其弊
文在寅原希望通過改善工人收入與工作條件,長遠促進消費、利好中小企,促使中小企可擴大投資和增聘,進而減輕社會對財閥的依賴。不過其政策未見其利先見其弊,惹來四方怨懟。例如2018年元旦起政府將最低時薪調升了16.4%至7530韓圜(約9.1加元),明年元旦將再提高10.9%至8350韓圜(約10加元),中小企即表示吃不消。小企業東主吳允文(音譯)表明負擔不了加工資:「我不敢增聘人手,反而要削減既有職工。」
設最高工時 工人寧多勞多得
政府7月1日起分階段把每周最高工時由68小時減至52小時,也換來讚少罵多。月薪相當於1.4萬港元的37歲工人李明烈(音譯)說:「我不加班,入息便減少。我寧願工作長些掙多些。」另一些僱員表示工作未能限時完成而需帶回家做。僱主則埋怨無力增聘人手,削弱生產力。
不過有些工運人士如韓國勞動社會研究所研究員金裕善,卻批評政府的勞工政策不夠積極、「優柔寡斷」。
韓國經濟投資和就業不景氣、增長潛力減弱,有惡化之虞。韓國一年經濟增長約2.5%;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較去年同期升幅僅2%,為9年來最差。官方失業率攀至3.9%似乎不算高,但整體就業不足率持續上升,到8月曾見11.8%歷史新高;9月的15歲至29歲青年失業率為10%,為1999年以來之最,這年齡層就業不足率則更達23%。
有經濟學者指韓國經濟面對的,大部分是結構問題。中國競爭力正在衝擊韓國製造業這傳統的經濟支柱,導致失業增加。與此同時韓國仰賴出口兼以中國為最大貿易伙伴,中美貿易戰縱然暫時偃旗息鼓,但是中美分歧不解,韓國經濟仍將受損害。韓國約九成職位分佈於中小企,這些商家通常為下游產業,很受景氣影響,而蠅頭小利難抵高工資,政府的親勞工政策倍添了營商壓力。
韓國央行11月底將息率從1.5%調升至1.75%,中小企處境愈見嚴峻。央行稱該國有逾350萬家中小企和自僱人士(SMEs),2017年當中近45%屬「殭屍企業」,即連續3年盈利不足以抵消成本開支,仰賴低息貸款延命。惟去年債務違約的SMEs已較前年增加了9%,放盤的亦增達44%。金融監督院預計加息後,違約率將增加。
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研究院附屬研究員殷熙友(音譯)認為,文在寅的民望下跌,將損害他致力的韓朝和平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