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畢業,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碩士、英國雷丁大學戰略研究博士,現為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榮譽講師。
美國全面圍堵中國。孟晚舟被捕事件,反映中美兩種國家主義及綜合國力的一次正面交鋒。
中美兩國角力已由貿易戰形式,逐漸變成一場科技掛帥的大國爭霸戰。華為受美國重點招呼可謂必然。
華為副董事長兼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在美方請求下於加拿大被逮捕事件(已於加拿大獲准保釋),反映出美國對中國由以往一貫的「Congagement」,即一種「圍堵」(Containment)和「接觸」(Engagement)雙管齊下的戰略態勢,轉變成一種政經的全面圍堵。這無疑是美國霸權的態度與表現,卻屬合理的戰略行為,不能純以愛國主義論之。
中美兩國角力至今已由當初的貿易戰形式,逐漸演變成一場科技掛帥的大國爭霸戰。當中美國最為忌憚,認為是在挑戰美國的技術及軍事能力的,首推「中國製造二零二五」和「軍民融合」,華為除了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製造商及全球最大的電信部門和5G無線接入網設備生產商之外,更是中國「軍民融合」的「表率」,受到美國重點招呼可謂必然。
美方請求逮捕孟晚舟在手法上固然是難看,但其舉措卻不只是在G20峰會中中美暫緩貿易戰後,在平靜的水面投下一顆石頭那麼簡單,其「一石多鳥」的作用實已逐漸奏效。
第一,在逮捕孟晚舟的同時,美國已成功使西方國家(加上日本)集體杯葛華為,令多國宣布禁止華為參與5G系統建設,其他國家選邊站效法應該只是時間問題。事實上,讓華為參與5G系統建設,對大部分國家的網絡安全而言,的確是構成了重要隱患,再加上美國的「呼籲」,各國即使要自己承擔損失也很難不跟隨。所以撇開此舉令華為與中國蒙受多少損失不說,美國確實是以這事件及通訊安全為由,成功令不少國家歸邊,以經(通訊)促政,為這場大國競賽鞏固其基本盤,並打亂了中國的整體與談判布局。
打壓華為並非毫無先兆
第二,這次事件是孟晚舟涉嫌向伊朗出售敏感科技,牽涉到美國對伊朗的制裁禁令。事實上,美國國會在二零一七年通過了《反制美國敵人制裁法》,讓美國政府可以制裁俄羅斯、伊朗、朝鮮或其他相關的組織或人士。而早在九月,涉及向俄羅斯購買大量軍備的中共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及部長李尚福,已被列入制裁名單——因此也不能說逮捕孟晚舟是毫無先兆,只是料想不到是以這種形式發生而已。
在李尚福與孟晚舟的事件中,可見美國正積極利用其對俄羅斯、伊朗或朝鮮制裁,以三者作為其「按鈕」,藉不同事態把部分制裁措施擴展到中國,形成間接或遙距制裁中國的勢態,逐步收窄中國的戰略空間(不論是經濟或軍事),藉以絞殺中國。
第三,美國此舉的一個重要的客觀效果,是使中國大眾中的許多人改變了對美國的看法,並引發民間、媒體與網絡上要求國家對美國顯示實力或採取報復的憤怒,這無疑令中共領導層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在現時中國須盡量避免招致任何美國的激烈行為,以促成中美談判達成協議的大前提下,國內的反美情緒和民族主義只會擴大國家與民間之間在談判結果上分歧,令自貿易戰開始以來,一直在官媒上保持克制的中國政府,面臨蚅Y重兩難,最後可能需向輿論和利益集團屈服,令中美貿易談判陷入破局的機會大增。
因此,不少評論也提到孟晚舟事件背後可看到美國鷹派的影子:例如逮捕孟晚舟恰恰也是在習特會舉行的同一天,以及特朗普在峰會時對事件並不知情等,均顯示出有人想中美談判在九十日限期前先行破裂,令中美新冷戰踏上不歸路。
東西方脫u過程正展開
最後,孟晚舟事件(稱為華為事件更為合適)顯示出一個東西方脫u(Decoupling)的過程正在展開,其起始應該是全球主義的退潮,中美角力則成為了其觸發點。而以華為的5G技術作為主軸線的孟晚舟事件,其背後的重要性在於讓我們看清中美兩種國家主義的本質:中國的崛興主要有賴於共產黨最大程度地調動了整個國家的技術資源,甚至連外國的也一併算上,在和平時期或戰略機遇期當然不會有太大問題,成效也高。然而到了與大國直接競爭的階段,卻再難以更上一層樓,並且容易露出破綻。相反,美國平常傾向不會調動整個國家的技術資源,但只要動員起來,則蘊藏茈角j的戰爭潛力,這一點在歷史中已得到證明,也是特朗普特別懂得加以利用的地方,而這次孟晚舟(華為)事件可說是兩種國家主義及綜合國力的一次正面交鋒。
袁彌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