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李樂詩站在船艙裝置的窗前,每當攝影機「G嚓」一聲,她就將身體稍微移動一分,攝影師低頭檢視相片時,她稍稍閉目養神,然後冷不防她抬頭一問:「你說香港是否不夠土地?拍照、搞藝術,亦很需要土地吧?」
外界驚訝這名極地探險家「人格分裂」,突然撐填海,但原來當一頂頂帽子落在她頭上時,她卻只視自己為「一名藝術工作者」,只想盡快整理逾萬張有關極地的照片,期望政府用盡所有方法增加土地,讓下一代有「W氣」的空間。
文:羅嘉凝
圖:馮凱鍵
嘆搞藝術都需要土地
9月中旬,土地大辯論將近尾聲,李樂詩在本報撰文,憶述當初欲設立極地博物館,輾轉覓地26年,至2013年12月「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終在中文大學正式開幕,感嘆「香港文化創意產業是萬事俱備,只欠土地」。她聽聞有人在背後罵她,但她不想吵架,所以一直沒再回應,早前與多年好友、表明反填海的林超英同場,二人亦相當有默契,絕口不提填海。
或許是攝影師按動快門的聲音喚起了她的回憶,使她突然不吐不快。「不止是文化產業,創意需要空間,即使環保業,收集垃圾、回收,全都要土地。」早在2001年,她欲購買柴灣工廈一個2800呎單位,廉價租予藝術學生,卻被人捷足先登。早年,深圳尚未發展、到處是農地時,她就大膽向內地官員提議,不如將深圳土地亦讓給香港,這要求當然亦無實現。
「人是萬物之靈 什麼都做到」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將於月底向政府遞交最終報告。李樂詩認為本港土地需求迫切,因此支持用盡所有方法增加土地供應,例如發展棕地、沿岸填海。當初她沒想過有什麼人工島,後來《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要填1700公頃人工島,外界不滿事出突然,但她相信政府應早在多年前已有研究,而填海需時,現已不能再拖,提議找專家去引導白海豚,甚至重修海底的珊瑚,「人是萬物之靈,什麼都可以做到」。
此番言論其實並不新鮮,但出自李樂詩的口卻叫不少人詫異,因為外界很長一段時間將她稱作環保人士、極地探險家。其實,她做過設計師、電影美術指導、作家、攝影師、雜誌編輯,如果要在這一堆名銜中挑選一個,她會選「藝術工作者」,因她認為自己一生均以藝術作「主打」,為極地寫文章、拍照、拍片,用藝術推動科普。
如果換作是一個藝術工作者支持填海,或許就沒那麼突兀。李樂詩做廣告出身,年輕時看過一本書說設計師黃金期到40歲為止,於是卯足全力,代表作有舊市政局標誌、中華電力商標等,打造內地「小人國」、「世界之窗」等景點。她早早打響名堂,成功在40歲前退休,轉戰極地,成為香港首位到達南極、北極及珠穆朗瑪峰「三極」的女性。
需專屬空間思考 享受寂寞
從小到大,李樂詩目標清晰,一旦有目標,就很心急要行動。小時候,她一定要有一張書^,讓她可以畫畫、讀書、做功課,書^是她的專屬空間;從事創作時,她需要空間獨處,靜靜思考;到極地考察時,她在雪地工作室寫作,享受寧靜。
現在,她從中環的家,乘搭港鐵到中大,踏茷瑹P的步伐,感嘆年輕人再難有「W氣」的空間,「寂寞是最豪華的享受,你說香港是不是?有幾多時可一個人靜下來?」
哀高錕離世 怕有朝也忘掉
76歲的她依然享受寂寞,但今年初突然在浸會大學跌了一跤,左手就提不到重物。她現時的目標是整理逾1萬張過去在極地時拍下的相片和筆記,憶起極地博物館基金會第一任主席高錕老來患上認知障礙,她擔心有朝一日她亦會將相片中的景物忘掉,於是覺得要加快手腳。今年,高錕離世了,讓她更心急,「許許多多的名人相繼逝世了,我不是驚死,而是準備有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