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拉開農村改革開放序幕的,並不是現在被稱為「天下第一村」的江蘇華西村,而是安徽小崗村。然而40年過去,奉行集體所有制的華西村,無論經濟增長、還是村民生活,以至影響力方面,都遠超最早推動包產到戶的小崗村。華西村村委書記、華西集團董事長吳協恩認為,華西村的成功,走的是通過鄉鎮企業致富的道路,同時有一個好的領導層,而最主要的是「吃改革的飯長大」。
明報記者
冒險改革 鄉鎮企業崛起
1978年,由小崗村首創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在全國推行。有關指示下達到華西村所在的江陰市後,吳協恩的父親、時任村書記吳仁寶卻認為「分田到戶」並不適合華西村發展,當時華西村佔地僅0.96平方公里,人均4分地(1分地約700方呎),分田到戶無法提高收益。「老書記的觀點是,農業可以解決溫飽,但致富還是要靠工業。」吳協恩習慣用「老書記」稱呼他已故的父親,他說,後來老書記將華西村的600畝良田承包給30名種田能手,村中其他勞動力則轉移到鄉鎮企業發展。
那次「冒險」保住了華西村集體土地的完整,也避免了後來鄉鎮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產權不明確的問題,為華西村將來企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華西村在改革開放前曾辦了一家五金廠,至1978年已積下百萬元(人民幣,下同)的「身家」。華西村堅持辦工廠,也和他們從該廠嘗到的「甜頭」有很大關係,後來吳仁寶又建了織布廠、鋼板廠等10多家小工廠。1983年春天,鄧小平到蘇州視察,在聽取關於江蘇農村發展匯報時,對於華西村鄉鎮企業的發展印象深刻,還說「想不到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鄧小平評「異軍突起」注強心針
鄧小平這句話,由老書記傳回村堙A成了華西村發展鄉鎮企業的「強心劑」;2003年接任村書記的吳協恩,至今仍在不同場合引用這句話。在吳協恩眼堙A父親吳仁寶是個有推動改革魄力又善於總結經驗的人,其中一個秘訣就是要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這說法也與村堛漱@些傳說不謀而合。2011年華西村民集資1000萬元興建的龍希大酒店落成開張,該酒店樓高328米,與當時北京的最高大廈一樣高,意思就是與北京保持高度一致。根據資料,當時北京最高的大廈應是2009年落成的中國國際貿易中心三期,樓高約為330米。
吳協恩的話語中,也經常以國家領導人的講話來比對華西村的現狀,他引述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在徐州說,在農村基層要有好的班子好的帶頭人,認為華西村很慶幸有名老書記;又比如引述習近平2013年在湖南說「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他說華西村就是因此走出一條通過鄉鎮企業崛起的成功之路。
經過多年發展,華西村已形成傳統工業、服務業、高新科技「三頭馬車」帶動的經濟格局;通過1970年代造田、1980年代造廠、1990年代造城、新世紀「育人」,華西村目前已發展成擁有金融投資、旅遊服務、倉儲物流、遠洋海工、農產品批發市場及礦產資源等一大批新興產業的大型企業集團,坐擁資產573億元,僅去年繳稅已達13.56億元。據新華社消息,中共十八大以來,小崗村總產值增長超過55%,達5.42億元人民幣;村集體經濟收入820萬元人民幣,比2012增長一倍。這與2012年全村年經濟收入525億元的華西村相比,也只是一個零頭而已。
資產達573億 去年繳稅13億
吳協恩認為,小崗村當年包產到戶,解放生產力,打破大鍋飯,對推動中國改革開放,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分田到戶好是好,但農村的基礎設施、弱勢團體、公共事業就沒人負責了,因為沒錢。誰會給你掏錢?而且村長的權威也沒了」。他認為華西村沒有放棄集體經濟,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一手抓經濟,一手抓百姓福利,「華西的貢獻就是通過鄉鎮企業崛起,改變了農村經濟增長的方式,將農民變成了工人;而且這種模式是可複製的,也是可以持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