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寫書法時,植浩星屏息靜氣,專注紙墨之間,不覺時間流逝;跑馬拉松時,同樣的沉靜與專注,為他帶來耐力和速度,越過一個又一個比自己身型優越的跑手。衝過終點線,植浩星成為本港首名跑入2小時30分內的華人,代表香港出戰馬拉松世界賽。「要爭勝,精神上就要沉?氣。」這是植浩星眼中馬拉松與書法的交疊處,帶領他走過一場又一場42.195公里賽事。
文:陳冬綾
圖:鄧宗弘
收起銳氣,62歲的植浩星藏身於錦田錦上路一家畫室教授書法。除畫具、宣紙和毛筆,畫室內還掛?一幅微微褪色、時任特首董建華與一班港隊運動員的合照,植浩星也在照片內。
身型輸蝕 靠意志成就紀錄
說起本地馬拉松代表,跑出2小時24分52秒最快紀錄的「吳師傅」吳輝揚常被人掛在嘴邊,他保持了26年半的紀錄最近才被打破。作為本港首名跑入2小時30分、於1987年代表香港首戰馬拉松世界賽的華人跑手,植浩星早已跌出大眾焦點,「也沒有什麼感覺,若然要說,只能說遺憾當時自己未有跑得更快」。個人最佳成績為2小時25分57秒的植浩星輕輕吐出這一句。
植浩星的外型與大眾眼中的運動員有一段距離。個子不高,沒有「鋼條身材」,鼻樑上頂?方框眼鏡,他也笑?承認自己身型不夠優越,是靠意志成就紀錄。
受父親影響,植浩星4歲起習書法。扎馬、執筆、落墨,每次練字都要花數小時。硬?頭皮,寫得手指腫痛,「習字是痛苦的」,偏偏,習字為他帶來內心平靜,也培養出堅持不屈的個性;終究是苦是甜,只有他能定奪。
書法伴植浩星成長,跑步則在他25歲後才出現。那時報章體育版滿是外籍跑手奪獎報道,植浩星心堹Жe,不甘頒獎台上只有外國人。1984年,香港跑手伍麗珠代表華人征戰奧運馬拉松,植浩星思考成為華人跑手的可能,「不是不可能,只是未夠努力」。20餘歲、從未正式接受跑步訓練的他毅然展開「跑步實驗」,要證明華人也能跑出佳績。
出外比賽 獨留酒店習字
植浩星對待跑步的態度嚴肅而認真。當時居於港島南區的他,時而繞水塘跑,時而上山跑,還看書自習跑姿和訓練方式。練習不足半年,他便參加由民政署舉辦的5公里區賽,奪得金牌。有田徑會留意到這顆「新星」,向植浩星招手,他加入後頻頻訓練、參賽,也協助田徑會辦長跑賽,在南區跑出名氣。
1986年跑出2小時28分49秒,翌年躋身韓國主辦的馬拉松世界賽,名聲、獎牌不斷加添,植浩星一度被英文報章形容為一顆跑壇彗星。然而這顆彗星與別不同,別的跑手會一起集訓,他卻獨自在山上跑;其他跑手出外比賽會趁空檔旅遊,他卻留在酒店習字,默默剖析跑步、書法與自身的關係,沉澱出一套哲學:體能有盡,精神卻是無盡。
與吳輝揚一時瑜亮
踏上跑道,植浩星不為超越別人,只求突破自己。他專注自己的步伐,聽自己的呼吸、節奏,享受跑步時爭分奪秒、挑戰個人極限的刺激感。如今談起吳師傅,他說當年二人成績咬得很緊,站在頒獎台最高處的並非吳即植,「但上到場就理不了對手」。他停頓一下,續說:「看的只有自己。」
常以馬拉松喻人生,植浩星把比喻再說一遍,理解卻有點不同,「跑到最後兩公里都可以有變數,人生也一樣」。他的人生走到62歲,未知前路尚餘多少公里,只知他仍在跑,沉?迎接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