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978年12月23日,我從武漢坐火車回廣州,在車上無線電聽到鄧小平說︰『中國要對外開放,歡迎外商到中國投資。』」今年70歲的伍淑清,說起40年前往事記憶猶新︰「鄧小平說的是四川話,我們聽不懂,是同車的何銘思先生翻譯給我們聽的。」她的衣著、生活都簡單,唯獨與國家有關的,一點也不馬虎,譬如手拿的法國品牌Longchamp手袋,「它是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的,我特地查過。」畢竟,背負荂u中國001小姐」的稱號——改革開放後首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兼名譽董事長,「我們公司批文是『外資審字(1980)第一號』」,一字一句,伍淑清說得清清楚楚。
明報記者 李以莊
1978年,中國還未正式對外開放,但已開始邀請外商到中國考察,那年冬天,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中聯辦前身)統戰部長何銘思帶團到四川成都,伍淑清父親伍沾德已去過了,便把位置讓給長女伍淑清。30年來第一次踏足內地,是伍淑清往後40年往來香港和內地逾千次的「第一次」。行程最深刻是回程的12月23日,在武漢往廣州的火車上,聽到了鄧小平改變中國未來40年的一番話︰「中國要對外開放,歡迎外商到中國投資。」
「都是中國人」 無批文先擲500萬
1979年1月,鄧小平訪美落實中美直航,2月,北京民航局透過新華社香港分社聯絡美心創辦人伍沾德,希望在1980年5月1日直航前,辦好國內的飛機餐,伍沾德最初因事忙而派女兒出征。伍淑清記得,初次會議在飯店,「我一個人,面對兩個幹部,我坐在H,他們坐藤椅吸煙,我就吸二手煙」。在酒店房內談公事,「入面(內地)當時哪有會議室?」
有了初步共識,伍沾德1979年6月帶同太太及伍淑清赴京與民航局等部委商議︰「由晚上9時談到早上6時,做生意是這樣,沒所謂辛苦不辛苦,講效率,睏了,媽媽泡咖啡。咖啡是媽媽從香港帶上去的,入面當時什麼都是『零』。」其時中國沒有商業法,伍家便帶同律師,把香港的公司法逐段翻譯成中文(見另稿),但磋商20次,批文都沒下來,「當時沒人敢批」,但時任民航局長沈圖卻要面對鄧小平定下的死線,沈圖希望伍家先做前期工作,向伍沾德提議︰「老伍,大家都是中國人,能不能幫個忙?」就這一句,在仍未有批文和合約下,伍沾德花了500萬港元從美國購入設備,從香港運到北京。
磋商20次沒人敢批 鄧小平一問拍板
至1980年3月,距離死線只有兩個月,沈圖到中南海請示鄧小平,曾留學法國的鄧小平關心的是︰這公司會不會做牛角包?沈圖回道︰「沒問題。」鄧小平首肯了。「事件收錄在沈圖的回憶錄,不是我作的。」伍淑清說,3月8日,收到沈圖致電說︰「行了,鄧小平批了。」及後,時任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汪道涵和周小川父親、國務院進出口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周建南等一一簽字,4月8日,伍家拿到紅頭文件,批號是「外資審字(1980)第一號」。「鄧小平同意了,程序便很快走過,This is China(這就是中國)。」
「第一號」公司剩5港人 「照樣運轉」
剛開放的中國,港商是最主要的「中國合伙人」。官方數字顯示,1980年代,港商投資額佔中國總外資數目逾八成;40年過去,商務部數字顯示,2017年,香港仍是對華投資額最多的地區,近989億美元,但所佔總比例下降至20.6%。港幣少了,港人亦然。伍淑清說,隨茪漲a教育逐步改善,現每年有900萬大學生畢業,比香港總人口更多,港人角色不再是理所當然,「當年30人上去,10人留港;至現時公司有2000人,僅餘副總、總廚等5人是香港人」。伍淑清淡然︰「公司照樣運轉。」
(改革開放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