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冷待一戰
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紀念活動,因全球領袖雲集而成了各國傳媒的焦點,有海外輿論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引人注目地缺席這一活動。其實,中國並未缺席這一活動,只不過出席的級數較低,僅由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吉炳軒代表,而且官方宣布他出席的是巴黎和平論壇及相關活動,並未強調一戰百周年。這比4年前巴黎紀念一戰爆發100周年活動的中方代表規格已有提升,2014年代表中方出席的僅是前外長李肇星。
人大副委員長 吉炳軒赴巴黎
百年前的一戰,戰場雖然主要在歐洲大陸,但中國也並非單純的局外人,當時的北洋政府在戰爭末期曾加入協約國參戰,雖未派兵,但卻有14萬華工被英法招募到戰場服役,犧牲至少2000多人,中國因此還成了戰勝國。
但一戰在中國人眼中,卻是五味雜陳。作為戰勝國,中國不僅一無所得,戰後還被列強脅迫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移給了日本,因此引發了「五四」運動。由於後來北洋政府垮台,國民黨和中共兩個政權都恥於紀念一戰,百年前犧牲的華工在歐陸成了孤魂野鬼。
大陸的教科書,對於一戰的定性至今仍是「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與被定性為「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截然不同,前者是「非正義戰爭」,後者則是「正義戰爭」。不過,近年中國對一戰華工開始正面評價,稱他們「為歐洲大陸恢復和平和戰後重建作出了獨特貢獻和巨大犧牲」,李肇星和吉炳軒都有到華工墓地憑弔,在英國亦推動為華工立碑。
中國對於與外國的戰爭的評價並非一成不變,只有抗日戰爭最無爭議。
1950年代的韓戰,史學界一直有替斯大林火中取栗之說,但官方堅持是奠定新中國國際地位的保家衛國之戰,但即使如此,顧忌與美韓關係,對於「抗美援朝」題材的影視作品,官方仍極盡限制。考慮到中印、中俄、中越關係,1960年代的對印邊境戰爭、中蘇珍寶島之戰、長達十多年的中越戰爭也都成了禁忌。只是可憐了數以十萬計的陣亡官兵,從當年的英雄變成了不可言說、不知為何而戰的烈士。嗚乎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