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月初於施政報告發表「明日大嶼願景」,擬在香港島和大嶼山之間水域興建人工島,期望可提供70萬至110萬人口的居所,有指初步估算成本達5000億,坊間更估算逾萬億。部分市民不滿造價過高,環保人士及機構則擔心填海破壞生態,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更批評建議是「逆天行道」,應考慮氣候變化風險。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育向來難以平衡,究竟環境與人類,誰應優先?
人類應優先?
●18世紀中葉歐洲出現工業革命後,人類文明前進了一大步,但代價不菲。礦物和木材資源銳減,工廠的廢水和化學物威脅人類健康,廢氣污染大氣層,這時世人始有環保意識。不過,工業革命亦幫助發源地英國經濟與人口集中,成為首個城市化國家,曼徹斯特等不少小鎮地區迅速發展成大城市,生活素質大大改善
●2003年竣工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簡稱三峽工程)令大量植物淹沒、動物棲息地被破壞,嚴重影響生態,但對人類安全卻起了重要作用。水壩蓄水量達393億立方米,能控制百年一遇的洪水,確保中下游約1500萬人安全;三峽大壩亦可水力發電,是全球發電量最高的發電站,可減少燃煤發電產生的溫室氣體及污染
●香港「土地問題」已非新鮮事,2013年時任發展局長陳茂波在網誌提出開發郊野公園,以應付社會房屋需求。香港的郊野公園面積約佔全港土地40%,痚禰業地產主席李兆基表示,抽出1%鄰近市區的郊野公園,已足夠為10萬人提供房屋,對環境影響相對不大,呼籲大眾遷就
保育更重要?
●中國周代起已有環境保護措施,涵蓋範疇廣泛。《禮記.月令》提出各季各月規定,如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或傷害動物幼崽;《禮記.曲禮》則規定打獵時不能圍起範圍獵光野獸及傷害幼崽鳥卵,希望盡量減低對生態的負擔
●政府1989年推出「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又稱「玫瑰園計劃」),包括建造赤P角機場等10項核心工程,單是西九龍便填海334公頃,市民察覺填海對海港的破壞,反對政府大規模填海的「保護海港協會」因此成立,並推動《保護海港條例》成為法例。《條例》列明維港是港人公有資產,應予保存,「現設定一個不准許進行海港填海工程的推定」。其後政府興建中環灣仔繞道,協會就當時繞道工程的臨時填海項目提出司法覆核並勝訴,時任高等法院原訟庭法官夏正民於判辭中形容,維多利亞港是香港「特別的公共資產及天然遺產」,需受特別保護
●新加坡的地標建築,樟宜機場、濱海灣和休閒勝地聖淘沙皆是填海而來,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認為,新加坡填海層次比香港的高明:「濱海灣早在數十年前建成就具有防洪、排洪的策略目的。而且大量綠化空間不單純為發展,而是休憩空間。填海概念好長遠和可持續發展。」
■做一做
香港最需要加強發展以下哪個項目?
.住屋
.康樂設施
.城市綠化
(2018年文憑試中文科卷四題型)
文:許婉焮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3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