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代報業巨人查良鏞(金庸)病逝,他生前曾說過「辦報紙能像我這樣(出色)的人很少,未必人人有我的本事辦得這麼好」。此言非假,《明報》一開始主打他的武俠小說,資源比較貧乏,甚至被誤認為左報,但他在時代洪流下抓緊機會發展,他堅持的「文人辦報」和企業家精神相輔相成,由小報逐步發展成上市傳媒機構,留下一個個報壇傳奇,在報業歷史上翻開新一頁。
明報記者
集資10萬 初起欲辦武俠小說雜誌
曾在《大公報》工作的查良鏞當年忍受不了左派思想控制,出資8萬元,加上同學沈寶新的2萬元,決意自行試辦報刊,另聘請潘粵生等兩名職員,4人合力經營,但查沈一開始並不打算發行報紙,而是計劃出版武俠小說雜誌《野馬》。
野馬是明報前身,嚮往自由的查良鏞解釋命名「取其行動自由,有雲霧飄渺之意」,打算以自己的小說大賺特賺,但由於獲知雜誌不及報紙易賺錢,所以出版前兩三個月改變計劃,發行報紙,取名明報,取其「明辨是非」之意。第一份明報於1959年5月20日出版,因查良鏞於左報出身,明報甫面世即被外間認定為左報。
擺脫左報形象 報道偷渡潮樹名聲
查良鏞一直想將明報擺脫左報形象。1962年5月,大批難民由內地偷渡來港,逗留環境惡劣,情G淒苦,不少左報不予報道,查解釋全因「顧全中共的面子」,所以視若無睹。其後明報從邊境採訪的記者要求報道,最後「決定真實地報道這個不幸的消息」,開始樹立名聲,卻和左報發生歧見,而其筆下的社評更和左報爆發筆戰,享有「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的美譽。
查良鏞亦把明報塑造為知識分子報章,1962年6月在副刊開設「自由談」,歡迎任何人投稿,題材不限,包括討論中共、文化、教育、學術等,成功提升報格,吸引不少知識分子投稿,使明報從一份側重武俠小說的小報,升格為一份文人報紙。明報今時今日仍保留自由談,歡迎投稿。
《明月》贏國際名聲 《明周》賺厚利
在報業取得成功的查良鏞大展拳腳,另開辦兩份刊物,賺取名利。《明報月刊》1966年1月創刊,發刊詞寫明希望作為「海外華人溝通心聲的一個橋樑」,在海外知識分子間取得良好反應,使查獲得國際名聲。《明報周刊》則於1968年11月創刊,以軟性時事為主,為查賺取豐厚盈利,不少人更加以仿效,開創娛樂周刊先河。查又於1969年創辦《明報晚報》。
中英談判 聘20大學生明報接班
查良鏞的傳媒王國開始成形,至1985年正值中英商討香港回歸前途問題,決定聘請20名大學生,栽培為自己接班人。當年查邀請張健波及馮成章等人共進晚餐,3年後張、馮進入明報,最終前者位至總編輯,後者位至執行總編輯。
1989年,查良鏞開始逐步退出明報管理層,至1994年辭任名譽主席,明報近35年的「查良鏞時代」宣告結束。查回顧報業一生時曾說「明報是我的畢生事業與聲譽」,更形容「明報是我的孩子」,當時明報已上市,漸上軌道,查放心將「孩子」交給年輕一代照顧,自己猶如他筆下主角退隱江湖,享受自由,但他對報業工作念念不忘,生前曾說過「我死之後,如果下一世投胎做人,做什麼好呢?我說還是做新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