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安報》報道瀋陽街遇事件,沒提「龍應台」而以「台灣遊客」取代。
國家公安部主管的《人民公安報》記者採訪了那位「台灣遊客」所說的令她「沒想到」的幾位遼寧瀋陽民警和輔警,還原當天的情景。報道所說的「台灣遊客」就是台灣作家龍應台,報道特意隱去了她的名字。亞洲週刊獲悉,龍應台九月從大連去了丹東,又從丹東去了瀋陽,再從瀋陽回大連。事情最初是龍應台在自己臉書上披露的,經大陸網民在微博微信瘋傳,《人民公安報》記者獲知後,就此熱點跟蹤採訪了當事人警察。
九月十二日傍晚六時二十五分,瀋陽市公安局和平分局西塔派出所民警侯強與兩名輔警孫大勇和楊猛開蚅筐恣A正欲離開派出所去轄區巡邏,此時一名女士找民警報警,稱一男子倒在馬路中間,面部有傷。侯強三警接報旋即前去查看,正在巡邏的民警鄭岩也來到現場。他們將該男子攙扶到路邊台階上坐下,查看其傷情,並對受傷男子的傷口作初步處理。處置過程中,受傷男子清醒,不時感謝民警救助,細說自己住址和身份信息。民警詢問受傷男子是否需要撥打一二零急救電話,他說自己是醉酒跌倒,不需要打急救電話。在確認了受傷男子已經清醒、傷口並無大礙情況下,民警將其送到家中休息,安頓好後,民警才離開。
民警不知道報警人是台灣遊客,也沒有注意到她目睹了他們的救助過程。民警侯強說:「這只是一起普通救助警情,處置過程按流程辦的,沒想到獲社會各界盛讚。」
半個多月後,在香港,記者聽龍應台重述當天情景。在瀋陽的那天傍晚,在轟隆車潮中,那男子醉酒跌坐荂A是同樣喝醉的朋友把他扔在路上了。他額頭流血,滿褲子濕透。兩隻皮鞋脫落,他垂茠瑰Y似乎還在滴血。醉了跌倒了?被車撞了?在這亂衝疾走的車陣中,他隨時可能被輾過。路人從他身旁走過,沒有人停下來幫他管這「閒事」。
「要我叫救護車嗎?」「要我打電話給你家人嗎?」「你要喝水嗎?」龍應台大聲問,他不語,只是虛弱地搖頭。龍應台問在邊上看熱鬧的頭紮馬尾的女孩:「你們附近有派出所嗎?」女孩說﹕「前面二百米。」她快步來到派出所大門前,一輛警車正要開走,她趨前說了街上那男人受傷的情況,「非常危險,麻煩你們去幫助他」。
當時,她腦堸{過無數聽過的、看過的與公安有關的印象: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體制、體制中公安的角色、警察和人民之間的關係、人們對武警的各種說法、全球流傳的「城管」的各種不可思議的乖張行為……此時,警察看茼o說,「好,我們趕去」。龍應台心堬`藏的仍是那種不信任,於是她說,「我知道你們可能有別的事情,但這個人在馬路中間非常危險,你們要立刻就過去」,「你們承諾我現在就去,對吧?」警察一再點頭。車開走了。
龍應台繼續原來的路程。她背茪p背包邊走邊猶豫,該回頭去看看嗎?龍應台說,「我發現我有點不敢回頭,那是怯懦是怕,怕那人還坐在馬路中間,怕警察根本沒去管他,怕一個又一個路人仍舊揚長而去,怕得到的是一份對人性的失望、對這個地方更強烈的不信任」。在回頭去看看還是不回頭,她糾結了好一陣,最終返回看看,於是目擊了這一幕:那傷者被警察扶到人行道坐在階梯上。
先前跟龍應台對話的那位警察告訴她,是喝醉的朋友把他丟下就走了。他摔傷了,已經電話他家人。龍應台問﹕「我可以拍照嗎?」警察說﹕「可以啊。」幾個警察幾乎是「溫柔」地扶茖傷的這個小市民上了警車。龍應台說,當時望蚅筐拿v漸沒入車水馬龍的夜色中,心想,「今晚可上了一課,關於中國、關於我自己的某些成見。基層警察的舉止是文明的很重要的一個指標」。
偏見成為兩岸交流障礙
對此,有評論認為,龍應台的「偏見」主要來自於對大陸警方的不信任。龍應台的偏見只是一個縮影,這種偏見長期橫亙在兩岸之間,成為兩岸民意交流的障礙。偏見的來源不是某個人、某個群體一日兩日形成的,而是日積月累的。在兩岸民眾來往日益頻繁的今天,也應該「回頭看」,看看開放三通這些年來,大家對彼此的社會狀況是否真正了解了。龍應台對大陸的「成見」,是台灣對大陸「成見」的一個淺淺的縮影,而「瀋陽警察」給龍應台上的這一堂課,或許也是大陸給台灣上課的「一個縮影」。(江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