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當年興建地鐵、赤P角機場、青馬大橋等大型工程,都被一些環保團體與「為反對而反對」的組織所阻擾,但如果港府當年「順從民意」,今天的香港就不會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歷史的教訓不容忘記,香港解決「房事」的填海計劃不應再是夢。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甫推出就受到圍攻,不僅泛民主派勢力痛罵,建制勢力也出現分裂。反對者的聲音集中在環保議題,認為決策太倉促,在大嶼山的東部興建一個一千七百公頃的人工島,打造約一百一十萬人口的新市鎮,外界估計可能耗資達一萬億港元(折合約一千二百億美元),事先沒有充分的諮詢,北京方面也是事後才知道,與大灣區發展的計劃似乎沒有協調。泛民反對勢力甚至發動示威,將這計劃說得一文不值。
但如果從歷史來看,就可以看到巨大的諷刺。八十年代,港英殖民政府推出「玫瑰園計劃」,興建赤P角機場、青馬大橋等,反對的聲音也是一浪接一浪,尤其反對的主力是來自中方的輿論。理由就是害怕在回歸之前,「英國人耗盡香港的財政儲備」,而興建的工程公司又以英資為主,有「利益輸送」之嫌。
當年的憂慮在今天看來,都變得可笑。如果沒興建赤P角機場,而是繼續用啟德機場,香港的經濟發展就會大受制約,香港人就不會有今天的方便,也不會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
其實早在七十年代,香港要興建地鐵的計劃也被九龍彌敦道的商戶群起抗議,認為興建鐵路,工程導致行人減少,商戶的利益大受影響。如果當時政府「順從民意」,取消地鐵工程,今天的香港會是什麼面貌?
歷史上,香港很多重要地標都是填海而來。六十年代,灣仔的六國酒店窗戶看出去,腳下就是一片汪洋。那時候從上環到銅鑼灣,如果遇上了塞車,要差不多一個多小時才到達。填海不僅讓新建築物矗立,也帶來新的道路,突破柔腸百結的交通阻塞。
智庫組織團結香港基金估計,興建「明日大嶼」的經費計劃是五千億港元左右,這只是香港政府財政儲備一萬一千億港元的一半。如果香港人都只是用守財奴的心態來看自己的荷包,而不敢投入大工程,不去為子孫留下重要的遺產,那麼香港就沒有什麼前途;當前的「房事」之困就會成為痼疾,永遠沒有辦法解決。
明日大嶼計劃還是初步階段,當然需要細節的調整,微調各個方面。
但如果反對者還是用老掉牙的理由來反對,就請看看歷史上的香港填海與大工程,從地鐵到新機場,都是要衝出鄉愿與愚昧的聲浪,堅持科學化論證來實現香港人的美夢。(亞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