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貓天生是捕獵者,當主人見到貓患病徵狀時,往往已步入非常嚴重的情G」,本身是「貓奴」的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生物科技高級文憑畢業生馮妙晉,在實習時目睹貓因遺傳病而變得骨瘦如柴,萌生改良抽取貓DNA序列的方式,由現時大多本港化驗所用的口腔組織和血液,改用貓毛化驗,成功率達75%,或有助盡早從基因中診斷出遺傳病。 梳貓3次採樣 成功率七成 妙晉與4名同學組成研究團隊,由去年11月起,參考外地以貓毛檢驗DNA的案例,嘗試通過檢取43隻貓共10多個品種的貓毛,再以溶液和離心機等器材檢測,反覆實驗近200次,最終掌握從貓毛提取DNA的技術,成功率達75%,與傳統口腔組織的成功率相若,惟仍較血液樣本的九成成功率稍遜。團隊初步將患有肥厚性心肌遺傳病的貓與健康貓DNA比較,初步發現兩者序列有分別。 團隊表示,用梳在貓身上梳2至3次,已可收集足夠的貓毛和毛囊樣本,但貓毛的種類會影響抽取DNA的成功率。另一團隊成員潘毅欣說︰「絨毛比較容易吸收溶液,又較容易受到污染,抽取的DNA量會較小。」故會取用在貓表層上較長和毛囊較大的貓毛。 獸醫:及早發現病症基因助延壽命 獸醫屈展邦表示,貓患上肥厚性心肌症的盛行率達三成,若能盡早發現貓有相關遺傳基因,有助在貓身體功能未到最惡劣情G下及早應對,延長壽命。 上述研究近日獲頒職訓局「創意×應用」計劃2.0卓越大獎,取得3萬元獎金。團隊將運用獎金繼續研究,蒐集更多臨H病例,並擴大DNA資料庫,探討以貓毛診斷遺傳病的可靠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