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想要借一件物品留存一段北海往事,最好的,大概是帶走一幅北海貝雕畫。廣西北海貝雕雖經歷過絢爛的輝煌、一度的沒落,面臨茷慁~無人的窘境,但在商人林雄接手貝雕廠後,改良了貝雕工藝的技術,用貝殼原色取代茼漶A讓素材最自然的一面得以呈現人前,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絕境中復興。曾被當成國禮的北海貝雕,展現在世人眼前的,不僅是貝雕手工藝經久不衰的魅力,更是一種北海人對於文化傳承的執念。
北海與大連、青島、汕頭曾並稱四大貝雕基地,但如今僅有北海貝雕尚在艱難中掙扎求存。近代北海貝雕技藝基本成熟於明末清初,目前北海貝雕技藝傳承青黃不接,作為一項國家級非遺,老一代非遺傳承人基本已經做不動了,林雄作為年輕一代的市級傳承人不得不扛起這份傳承的責任,他既是北海貝雕技藝傳承人,也是北海貝雕的投資人,但他的這項投資十餘年來未見盈利,不得不靠珠寶生意的老本行來補貼。
上世紀70至80年代是北海貝雕最輝煌的時代,北京人民大會堂、首都國際機場、商務部及各地許多大型賓館都用北海貝雕畫作為掛飾。在90年代以前,北海貝雕出口量穩居全國首位,甚至佔全國出口總量的一半以上。
但作為一項複雜的手工技藝,北海貝雕在初期的繁盛之後,遭受了工業機械製造帶來的衝擊,於90年代後開始走向衰落,2004年,北海市工藝總廠瀕臨破產。
不惜工本改良 新技術掀革命
在廣西從事珠寶行業、身兼北海市貝雕非遺傳承人的福建商人林雄對貝雕畫情有獨鍾,決定接手該廠部分設備並請回了26名貝雕技術人員。拂去打磨機上的塵埃,林雄與這26名北海貝雕人一起走上了北海貝雕的振興之路,他對貝雕加工工藝進行了多次技術革新,不惜提高選料、雕刻的成本和難度,拋棄舊的貝雕茼滮u藝,所有貝雕的色彩均為貝殼原色,讓貝殼純天然、原生態的色彩閃爍於人們的眼前,並融入現代設計理念,一件件傳世精品就此誕生,多次被選作國禮贈送。在傳承基礎上的這一變革,被稱為中國貝雕製作史上的一場革命。
在2008年全國美術工藝品展中,一幅《一帆風順》貝雕畫重新喚起了人們對北海貝雕的記憶,其後《稱心如意》又斬獲中國工藝美術的最高獎項「百花獎」金獎,到今年3月第53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上,《聽泉圖》在全國千餘件作品中再奪金獎......幾代人心手相傳的北海貝雕,再度於歷史的風塵中綻放光華。
然後,消亡失傳的陰雲始終盤旋在北海貝雕的頭上。「再幫忙呼籲一下,真的不希望看到貝雕就在我們手中消亡。」與十餘年前意氣風發不一樣的是,林雄一提及貝雕即充滿了無奈、渴望交織的複雜情緒。
付出收入不均 手藝傳承缺人
市場不愁了,可林雄卻依然發愁,「現在最缺的是人。」林雄說,通過與北海某技校合辦的貝雕培訓基地,前後招收、培訓學徒200餘人,特地安排技術好的老師傅傳授,但有的勉強做滿一個月,最長也只有半年。
掌握貝雕製作耗時長久,尤其當付出與收入不相稱時,難以激發年輕人的興趣。一邊是北海貝雕作品屢獲大獎,一邊是後繼乏人,傳承的斷裂將使貝雕工藝消亡,「現在廠裡最年輕的師傅都50多歲了。」林雄無奈地說。
操作台上擺放荍G滿貝殼粉塵的畫稿、標尺、毛筆,5位年過五旬的師傅低蚗Y,聚精會神地將一片片貝殼反覆打磨......誰能想像這就是目前國內唯一的貝雕工藝生產基地?誰能想像作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工藝,後繼僅有寥寥數人?
為傳承北海貝雕技藝與文化,林雄獨力投資數百萬元人民幣建成了全國唯一一家貝雕主題博物館,他還多次提議建設北海貝雕人才培訓基地、貝雕產業園、申請中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等,但靠他個人的確舉步維艱。
北海貝雕,這大海與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在經歷了從盛到衰再重生後,究竟是炫如夏花,還是終成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