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何只有媽媽接你放學,你爸爸呢?」同學不經意的問題,或許會觸碰離異家庭小朋友心靈最脆弱的部分。有葵涌區小學有見愈來愈多離異家庭,因此成立輔導支援小組,以遊戲和故事形式,讓離異家庭學生打開心扉,接納自身家庭狀G。該校又在教室設立信箱,讓學生透過文字向教師表達難以啟齒的說話。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葵盛信義學校上學年起,舉辦「童玩學堂」兒童成長小組,為離異家庭的學生提供輔導,校長徐起鸝引述2016年一項研究指出,香港家庭離婚率達34%,感覺部分小朋友除學業外,情緒亦需支援,「如果將數字(離婚率)放在每間學校,大概估到,(家中)離異的小朋友不少」。徐起鸝說,教師日常也會觀察到部分學生有異常表現,例如學生成績突然滑落、變得情緒化、行為較多違規等。
提升情緒管理技巧
經教師了解後,發現部分學生因家中出現問題,不懂面對而透過行為或情緒發泄,「當小朋友和其他人比較時,他會感覺家庭不完整,甚至缺乏安全感。面對屋企離異,可能他會更加擔心另一個家長(父或母)他日或會離棄自己,可能也會缺乏一份安全感。」
成長小組5名學生為一組,共4節,每節1.5小時,由輔導人員透過遊戲和情境故事,讓學生感覺跟虛構人物感同身受,徐起鸝舉例,離異家庭學生很大可能遇到同學或鄰居詢問為何總不見其媽媽或爸爸。小組會教授學生應對方法,「若小朋友現階段不想透露,可簡單跟對方講,『我都不是很想講』,或轉換話題」,但徐起鸝說,最期望小朋友和其家人度過最艱難時期後,可以正面面對家庭狀G;經校方評估,上學年八成參與小組的學生能提升情緒管理技巧。
該校亦為全校家長設魔術活動等親子工作坊,讓家長和子女加強互動,「好多時家長會比較緊張,整個過程參與度好高,小朋友只是從旁觀察」,盼通過活動教育家長給予子女更多思考空間,並多查詢子女感受。
帶公仔回校 建立家的感覺
該校同時推行「聲情教學」,不論學生回答正確與否,教師也會讚賞,以肯定他們勇於回答。
小朋友亦可將家中的公仔或明星相等心愛物件帶回校,在校內建立家的感覺和安全感,「當他們可能有些不開心時,望到自己心愛物件,感覺又會不同」,此外班房亦設信箱,加強師生聯繫,「小朋友羞於表達一些感受,可透過(信箱)與老師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