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大微生物學系發現全球首宗因器官移植引致5人感染戊型肝炎個案。在現時捐器官不篩檢戊肝下,患戊型肝炎、肝功能正常的29歲女子,今年2月因腦出血逝世後捐器官,5名受贈者在移植手術後肝功能異常,年紀最細是6歲換腎者,59歲換肺者則因其他感染入腦死亡,已轉交死因庭。港大追查揭發捐者患戊肝,5名受贈者受感染,醫管局成立專家小組檢視需否為器官捐贈者驗戊肝病毒。
29歲捐贈者肝功能正常
港大微生物學講座教授袁國勇昨表示,捐器官的29歲女病人2月27日因急性腦出血死亡,當時其肝功能正常,5名6至66歲受贈者分別接受心、肝、肺及腎臟移植(見圖)。當中換肝的66歲男病人手術後肝功能轉差,檢查後發現感染戊肝,另一59歲換肺男病人的肝功能亦異常,並出現環狀\疹感染腦炎,本月18日離世,同日證實感染戊肝。
5受贈者感染 最細6歲換腎童
港大團隊遂追查捐贈者及其餘3名受贈者,發現捐贈者的血清每毫升有28.7萬粒戊肝病毒,3名受贈者的血清及糞便含逾百萬至近20億粒病毒,初步相信5名受贈者經器官移植感染。
袁表示戊肝分4型,第1型會傳人,外國曾發生器官捐贈者令兩名腎受贈者感染,今次揭發感染兩人以上則為全球首宗。他說4名病人已獲處方利巴韋林,外國數據顯示78%染戊肝的器官移植病人用藥後可減病毒,同時調低排斥藥,可增強自身免疫力對抗病毒。
戊肝現非器官捐贈的常規檢測,港島西醫院聯網總監陸志聰表示,醫管局將成立專家小組檢討需否為捐贈者驗戊肝,如小組認為有需要,醫管局會調動資源配合。
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主任盧寵茂認為,即使捐者有戊肝都可捐肝,因換肝是「救命手術」。他說與乙肝相似,移植帶乙肝的肝臟後,受贈者會因免疫系統受抑制而導致病毒活躍,需長期服藥控制病毒量,但相比乙肝,戊肝病情及風險較細,他認為不應誇大風險,予人「器官移植會染絕症」的感覺。
盧寵茂:戊肝非絕症 勿誇大風險
香港移植運動協會榮譽會長周嘉歡表示,為病人安全虓Q,如驗戊肝當然好,但要考慮金錢及檢驗時間。她又說腎衰竭病人未必如心臟及肝臟衰竭患者般急切,可洗腎續命,如驗出捐贈者帶戊肝,可檢視其肝功能及與病人商討是否移植。
受贈者可服藥打疫苗預防
對於6歲換腎男童的肝酵素指數接近500,遠超正常水平(低於36),港大內科及肝臟科講座教授黎青龍說,指數近500仍屬「小兒科」,高達1萬才需急性肝移植,他相信患者服利巴韋林可降低指數及病毒量,「不需要太害怕」。他認為有戊肝的死者仍可捐器官,畢竟本港換器官較難,受贈者可服藥或打疫苗預防。
醫管局發言人表示,專家小組成員包括微生物學家、肝臟專家、器官移植及傳染病專家,會評估為捐贈者引進戊肝檢測的效用及可行性,亦會考慮擬定臨H治理指引,當確認捐贈者屬隱性戊肝患者時,會在手術後為受贈者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