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深水黥雃{街臨時小販市場,俗稱「棚仔」,是香港大部分布販的集中地。政府近年多次提出收回棚仔建屋,引起不少布販、學生和設計師反對,經過長時間拉鋸,至今布販仍未與政府就安置和賠償問題「傾掂數」。依然留守在棚仔的數十名布販有何想法?
「『棚仔』的出現源於約40年前,深水黤o展鐵路系統,原本在路邊擺檔的布販們,被政府安置到欽州街的臨時小販市場。結果一擺,(我)便在棚仔擺檔40年。」其中一名棚仔檔檔主李婆婆自豪地說。「在棚仔賣布的好處是自由度高,而且布販們相處融洽……大部分時間都很團結!」李婆婆憶述,逾20年前的某個7月,9號風球下,棚仔外的大榕樹被吹至幾乎連根拔起,男士們合力將樹幹拉回原位,這棵老榕樹得以存活。「後來棚仔的檔主每年7月都會湊錢,在大榕樹下燒衣,祈佑平安」。
2005年,政府希望收回棚仔,但因當時社會反對聲音而收回計劃。2015年政府再向布販發信,表明要永久關閉棚仔。經過數年拉鋸,布販們由最初要求原地安置,變成願意搬到通州街臨時街市繼續經營,但期待政府做好配套措施。
風球吹歪榕樹 棚仔檔主合力救
欽州街布販市場商販關注組主席何應開明言:「我們要求政府處理好通州街臨時街市附近的露宿者問題,令我們有合適的環境擺檔。另外,即使政府開出八折市值租金,我們也實在無法經營。」八折市值租金相等於現時棚仔租金約10倍。另一名布販梁伯稱:「現時棚仔布販可以提供一些較為冷門、利潤少的布料,正因為租金便宜,可以提供更多布料讓客戶選擇。」
棚仔租金便宜 布料選擇多
除了將布販安置到附近街市,政府2018年初提出在深水龑釩堻]計及時裝基地的方案,被指抄襲欽州街布販市場商販關注組2016年提出的方案,並使布業過分商業化。何應開對此顯得有點「激氣」,「我們提出的方案是希望將布業融入社區,但政府的方案好像把市民對布的需求置之不理,眼中只有錢,商販只能賣貴價布,同時令客戶的選擇大減,變相令香港布業失去原本特色」。
■編輯部評語
做足功課 記得校對
校記整理「棚仔」歷史及重置爭議,展現事件始末,更訪問到幾名棚仔布販,內容豐富。
惟需注意錯別字和標點符號,寫畢報道後應確認行文用字及資料正確無誤。校記原指棚仔「祭樹」傳統因「有政府人員到場阻止而未能延續下去」,須有實質佐證或引述受訪者論據,以免報道不公。原文稱何應開為「棚仔關注組」主席,實為「欽州街布販市場商販關注組」主席。
文、圖:校記 劉晞朗(皇仁書院,中四)
文字整理:何思諾
【文章經編輯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