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盧毓琳1980年代末從加拿大回港,主理美國醫療儀器龍頭伯樂公司(Bio-Rad)當時在港的分公司,1994年接到一個燙手山芋:出任工業署的生物科技委員會主席,「1990年代無人識生物科技,推廣只能通俗:『當你關心自己健康』、『當你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素』,那就是生物科技了。」 「港英政府要求『天女散花』,我便推動大學開辦生物化學課程、資助有潛力的基礎研究。」盧毓琳說。如今香港知名的科學家如腦神經科學家、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發明「無創產前診斷」的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早年研究也受過生物科技委員會資助,「當年委員會對此研究陌生,但我一看他們期刊、論文就知前途無限,決心資助」。 另外,他有份參與創新及科技基金生物科技評審工作,笑言「嘉美雞我批出1400萬元,差點『畀人鬧到飛起』」。如今嘉美雞已成港人歡迎之選。 從事多年公職,與不少政府中人交手,盧毓琳也有一套看法。他形容葉劉淑儀在1995年任工業署長對推動生物科技好「勇」,「她說,盧sir你做多點事吧」,於是盧當時成立了食品、農業、中藥等不同的小組委員會,不過,翌年何宣威接任署長,作風便轉趨保守,未大力推生物科技發展。及至回歸後幾任特首,他說1997年董建華本想力推生物科技,但社會氣氛未配合,加上SARS打擊,經濟不景;至曾蔭權一屆更未有力谷,直到林鄭月娥一屆有起色,願投放500億元力推創科,「生物科技的大時代已降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