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土地供應大辯論」預料本月26日進入第二階段,即開始進行問卷調查。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昨敲定問卷調查形式,就4個短中期土地選項擬定可提供土地的面積。消息稱,未來10年難全面發展以上4個選項土地,小組同意在選項訂出一個百分比作較可行推算,現時土地選項中,料15%可在短中期推出,並得到發展局同意。以此推算,小組估計最樂觀情况下,短中期最多提供約340公頃棕地及450公頃私人農地作發展。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說,本港目前面臨最少1200公頃土地短缺,直至2026年的短中期內,估算面臨逾800公頃土地短缺。他表示,單一土地供應選項不能填補土地短缺問題,將諮詢市民如何「多管齊下」覓地。
問卷4短中期選項提供面積 供市民計數
他說,5月底或6月初料可展開問卷調查,包括網上問卷及街站問卷,列出18個土地供應選項及可提供土地面積諮詢市民,屆時市民可揀選心儀選項。他透露,小組下周一會到訪新界棕地,了解營運者的困難。據本報了解,小組最快本月26日起先在3個商場擺設「街站」作巡迴展覽,屆時預料透過問卷諮詢市民。
消息透露,網上問卷會要求市民在土地選項中,盡量湊夠1200公頃土地,尤其短中期的800公頃如何填補,故昨日會議詳細討論4個短中期選項能提供的土地面積,供市民計數,而數目亦應務實可行。小組討論後決定擬定劃一百分比,計算短中期及中長期供應量,「在現實情况下,若能發展當中45%土地,已是一個樂觀估算」。
料最多114公頃棕地可短中期發展
短中期4項土地供應包括發展棕地、公私營合作發展私人農地、私人遊樂場契約用地及康樂設施用地;其中棕地總面積雖涉及1300公頃,但有540公頃已位於不同新發展區,只餘下760公頃屬「額外」供應,這又涉及重置問題,預料最多只有15%可作短中期發展,即114公頃;中長期發展最多30%,即228公頃用地。
至於私人農地儲備,由於小組不掌握具體土地位置,加上部分土地料位於生態敏感區域,相信最樂觀下,短中期及中長期最多提供150公頃及300公頃土地。
明報記者 黃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