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負責《香港2030+》的規劃署昨天表示,年前計算香港現時至2046年土地需求時,未有包括市民對改善居住空間及一些新政策對土地需求的估算,亦難以預測土地改劃作房屋用途的項目會否延遲,故認同專責小組指至2046年土地短缺遠高於1200公頃的說法合理。署方最快今年底公布更新後的《2030+》數據。 未包含市民對改善空間需求 發展局及規劃署昨召開簡布會,解釋被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引用的《香港2030+》部分數據計算方法及原則(見表)。例如報告中「醫療設施」用地少於5公頃,但有關用地其實不包括公立醫院、安老院,這類設施用地包含於「與人口相關的設施」用地。 規劃署表示,撰寫報告時主要引用2015/16年的數據,在計算用地需求方面,沒有包含市民對改善住屋空間的需求,也沒有涵蓋有關安老、醫療及社福的最新政策,以及政策局跨越2030年的土地需求,署方發言人表示《香港2030+》指未來土地需求不少於4800公頃是「保守估算」。 署方表示,報告中提及由現時至2046年共有3600公頃土地供應量也不一定達標,因未能預計改劃作房屋用途的土地,會否因環評、收地、安置等問題而延遲。署方發言人認同土地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所指,香港至2046年土地總短缺高於1200公頃的說法「合理」。 發展局表示,當局現正更新《香港2030+》的數據,最快本年底連同公眾意見及政府建議一同發布,但強調不會在專責小組公眾諮詢期間發布最新個別新數據,「以免造成混亂」。 被問到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文件中提出公私營合作的選項,發展局發言人說有關做法可以減少香港中短期所缺的土地需求;對於小組文件建議設立土地儲備,發言人稱政府內部對有關建議持正面態度,對於小組曾討論過的「創造容量(capacity creation)」方式,局方認同有前瞻性,但違反政府一向做事方式,擔心估算創造的容量未必能配合實際情G,可能「帶來問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