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飛虎隊」援華抗日 陳香梅﹕他們轟轟烈烈
抗日戰爭期間,曾經有這樣一群美國飛行員,他們自願來到中國,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造就了一支聞名於世的「飛虎隊」。抗戰勝利65周年之際,記者採訪了「飛虎隊」創建人、美國空軍陳納德將軍遺孀陳香梅女士。
陳香梅在回憶起這段歷史時仍記憶猶新。「他們(美國「飛虎隊」成員)當時來到中國的時候都很年輕,大多20歲出頭的樣子,都是作為誌願者參加援華抗日。」
1941年,陳納德應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授權組建「中國空軍美國航空志願隊」。志願隊因插翅飛虎隊徽和鯊魚頭形戰機而得到了「飛虎」的別名。在對日的31次空戰中,「飛虎隊」共擊毀敵機200餘架,自己僅損失14架,並從日本手中奪回了對中國西南省份的制空權。
陳香梅用「轟轟烈烈」來形容「飛虎隊」成員的援華抗日之舉。「這些年輕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冒著生命危險參加援華抗日,是非常可敬的,」她說,「『飛虎隊』執行任務的危險性不僅體現在直接的對日空戰上。很多隊員是在飛行『駝峰航線』執行物資運輸任務時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1942年初,日軍佔領緬甸後切斷了滇緬公路,中國通往外部世界的通道基本中斷。為了把抗戰急需的大批物資運進中國,美國和中國聯合開闢了一條從印度東北部到中國雲南昆明的全天候戰略物資運輸空中航線。這條全長800多公里、橫跨喜馬拉雅山脈的航線,沿線山地海拔均在4500到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達7000米,山峰起伏連綿,猶如駱駝的峰背,故而得名「駝峰航線」。這也是世界航空史和軍事史上最為艱險的一條運輸線。
「當年科學技術還很不發達,在惡劣天氣預測等方面還缺乏有效的手段,因此飛『駝峰航線』是非常危險的,飛機失事情況時有發生。」陳香梅說。
高海拔加上變化無常的天氣,忽強忽弱的氣流以及經常發生的暴風雪、雷電和冰雹,再加上日軍戰鬥機的圍追堵截,飛機隨時都有失事的危險。戰後美國官方數據顯示,美國空軍在持續三年零一個月的援華空運中,為中國空運各類戰爭物資65萬噸。美國空軍在「駝峰航線」上一共損失飛機468架,平均每月達13架;犧牲和失蹤飛行員和機組人員共計1579人。
1945年日本投降,許多「飛虎隊」官兵也離開中國回國。然而,時隔數十載,這些美國老兵卻從未忘記過在中國的這段經歷。
陳香梅說,每年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的時候,很多曾經的「飛虎隊」老兵都會從全美各地趕到華盛頓,前往位於阿靈頓公墓的陳納德將軍墓前祭奠。一些老兵還經常回到中國,前往芷江、昆明,那些他們曾經浴血奮戰的地方,緬懷那段與中國士兵並肩抗日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