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昔日談教改,強調學生的3R,即讀(reading)、寫(writing)及算(arithmetic)能力,至近年大力推動STEM教育,教育局更希望學校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活動,讓他們能有效地結合科學、科技與數學知識,並懂得運用和發揮探究、協作和解難能力,發展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培育學生的創意、創新精神。 當教育界力推STEM之際,有教育界人士則指出STEM的不足,指其只?重科學探究,缺乏人文科學、藝術等方面的元素,於是「STEAM」的概念應運而起,即在STEM以外,再加入Art(藝術)的元素,以跨學科方式,將五大領域知識融合。 5C能力成STEM最終指標 其實,STEM只是教育指引,教育局希望最終目的是希望達至5C,即學生具備溝通協調(communication)、團隊合作(collaboration )、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 )、創作力(creativity)、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目前許多國家及機構都認為5C是衡量學生能力的最適切指標。 STEM的理念早於1990年代已出現,當時由美國國家基金會提出,後來世界各國爭相引入及大力發展STEM。蔡世鴻校長認為,無論是STEM、STEAM,或是任何英文字母的教育目標也好,在這一個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最重要是培育學生的創意、解難及探究精神,亦希望政府能就STEM教育有長遠的規劃。 探索精神比掌握技術重要 他說STEM是讓學生沉浸於創科環境,不斷有機會接觸科學實驗,從而啟發創意、解難及探究。「如現時的3D打印、航拍等,看似很先進,許多學校都購買及引入,但這些科技可能過一年兩年,或學生升上中學時已經過時。我們?重的不應是科技本身,而是有關的知識及探究精神,有Maker『創客』的概念,大家一起動手做,一起探究。學生能具備創意、解難及探究這三大元素,我認為才是最重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