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貧窮﹕貧者愈貧 億萬富豪增
【明報專訊】收到利市錢,同學也許會趁機添購新衣。時裝市場蓬勃,美國財經雜誌《福布斯》公布的2017年全球富豪榜中,服裝公司ZARA創辦人阿曼西奧.奧特加便連續9年位列全球十大富豪之一。2016年他從ZARA得到13億歐元的分紅。另一邊廂,孟加拉一名縫紉工廠的女工一天工作12小時,全年收入有900多美元,需要節衣縮食度日。同是「搵食」,為何孟加拉的工人卻「搵唔到食」?
最貧窮50%人口財富幾乎沒增長
不少人以為打工就可以「搵食」,原來擁有一份工作並不意味着可以擺脫貧窮。樂施會早前發表《請回報勞動,不是酬謝財富》報告,揭示2017年是歷史上新增最多億萬富豪的一年,平均每兩天就新增一名億萬富豪。目前,全球有多達2043名億萬富豪(億萬富豪指資產淨值達10億美元)。可是,2017年全球所創造的財富中,82%都落入全球最富有的1%的人的口袋裏。而最貧窮的50%人口(約37億人),他們的財富幾乎沒有增長。自2010年起,億萬富豪的財富每年平均增長13%,比普通工人工資增長快6倍,後者的工資年均增長率僅為2%。
致富手法包括壟斷、漠視權益、低工資
以往大眾一般認為億萬富豪之所以成功致富,全因天分、勤勞及其創新能力。但樂施會的報告指出,富人可以快速累積財富,手法包括壟斷、漠視工人的權益、壓低工資等。國際勞工組織(ILO)2017年的報告預計,在新興和發展中國家中,每3名工人之中就有1人活於貧窮,這人數不斷增加。新興國家中,即使有最低工資,不少勞工還是負擔不起當地的基本生活開支,脫離不了貧窮。在緬甸,部分為全球時尚品牌生產服裝的製衣廠女工每天只能掙取4美元。為了掙到這點錢,她們必須每周工作6到7天,每天工作長達11個小時。現時,這個服務1%富豪的經濟體系,正是由那些僅能掙取微薄薪金的工人們支撐起來。
工會倡以生活工資取代最低工資
為加強保障工人及縮窄貧富差距,不少工會倡議以「生活工資(living wage)」取代最低工資。「生活工資」不同於法定最低工資,是指足夠保障工人及其家庭基本生活開支的工資水平,包括住屋、教育、食物、交通、醫療,也足夠讓工人儲蓄以應付突如其來的意外及災害。以越南為例,若要將當地250萬製衣工人的平均工資提高至生活工資的水平,每年需要22億美元。而這筆錢只不過相當於全球製衣業五大公司支付給其股東分紅金額的三分之一。
不少時裝品牌也開始要求旗下的供應商引入生活工資 。時裝巨擘H&M在2013年11月制訂了「生活工資路線圖(Living Wage Roadmap)」,以「所有商品的供應商均應向工人支付可滿足基本需求的公平生活工資」為願景。另外,部分成衣品牌包括Kmart、Target、C&A等也跟IndustriALL(代表成衣及紡織業工人的國際工會)簽訂協議,改善採購程序,推動其生產鏈上的工人可得到生活工資。但目前未有國際一致認可的生活工資計算方法,因此廠商開出的工資水平最終是否能讓工人受惠,很大程度依靠社會各界持續監察。
除了上網瀏覽時裝潮流,我們作為消費者,不妨多了解一下,為你縫製一身華衣的工人在過?怎樣的生活。同時也想一想,我們又可以有什麼行動去改善?
■延伸閱讀
越南製衣廠女工Lan的故事﹕https://youtu.be/3_tOD3SpoB0
文、圖:樂施會
[通通識 第5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