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FF 華語影片負責人 解密電影節選片過程
【明報專訊】為TIFF遴選華語影片的項目負責人Giovanna Fulvi昨日接受本報記者的採訪,分享了自己選擇華語影片的過程以及今年各部電影的亮點。
「選片可說是一個全年不間斷的過程。差不多從去年電影節結束時,我就已經進入為今年的電影節選片的階段。電影到TIFF參展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向電影節遞交申請、通過篩選,另一種則是由我們向關注的導演作品發出邀請。我會前往亞洲各地的電影節,包括香港、北京等地看片並和導演交流。這一年我總共看了80多部華語作品,從中選出了今年來到TIFF的這些影片。」
在選片過程中,Fulvi指自己主要看重影片的整體質量和它們所能呈現的多樣性。這些選出的影片,都有讓她感到非常印象深刻的方面。「吳宇森的《追捕》(Manhunt)很有節奏感,充滿懸疑,而且它讓我覺得吳宇森通過這部片子似乎回到了他最初的自己。馮小剛的《芳華》(Youth)拍得非常美,它所表現的青春不僅是這些文工團成員們的青春,也有一種中國在那個特定時代下的一種青春氣息;此外,片中很多演員雖然是學舞蹈出身、並非經驗豐富的老演員,但她們的表演卻非常好。」
除了吳宇森和馮小剛這兩位名導的作品,今年其他入選影片也受到Fulvi的讚譽。「當下有很多中國電影試圖講述複雜的社會現狀,但時常因為涉及太多方面,使得電影沒有清晰易懂的故事線。但是文宴(Vivian Qu)帶來TIFF參展的《嘉年華》(Angels Wear White)則一方面採用多層面敘事來展現社會的複雜問題,同時又把故事講得非常清晰有力,這是這部電影特別吸引我的原因。」
「徐冰的《蜻蜓之眼》(Dragonfly Eyes)也讓我非常震撼。他用藝術家的視角,將監控鏡頭的視頻剪輯成為一部擁有完整故事線的影片,完全沒有用到演員和拍攝團隊,這種新奇的手段及其呈現方式都特別有意思。」
「而在蔡尚君導演的《冰之下》(The Conformist)中,主角黃渤的表演很驚艷。同時,這部電影也體現出中國當下Neo-Noir(新黑色電影)的風格。它的故事情節有時顯得比較奇怪,但是正是這種奇怪讓它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力。」
今年台灣導演的表現也讓Fulvi看好:「兩部台灣電影《上岸的魚》(A Fish Out of Water)和《大佛普拉斯》(The Great Buddha+)都是新晋導演的作品,但都讓人眼前一亮,給我們提供了觀察台灣社會的獨特視角。」
張藝謀或明年參展
今年的多倫多電影節請到了陳凱歌作為評委。
Fulvi笑說:「陳凱歌可以說是TIFF的老朋友了。我在北京和他見面時,就邀請他為做『站台』獎的評委,他很高興地答應了。他自己的《妖貓傳》雖然還沒有完成,但是也帶了一些剪輯前來放映,並且和觀眾們進行了很有意思的交流互動。」
Fulvi也坦言,今年來到多倫多的中國明星不多,成為一個遺憾。「同樣也是TIFF老朋友的馮小剛導演,本來已答應親自前來多倫多電影節,但因為在中國宣傳《芳華》所需的時間精力太多,最終未能成行。畢竟對於當下的中國影片,中國市場佔據着更重要的分量,他們會把重心放在國內。」
不過,Fulvi指明年可能會有更多知名導演明星前來多倫多。「我現在已經開始關注2018年的選片,比如張藝謀導演的新片屆時應該會完成,所以很有可能他將攜作品來多倫多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