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師廣益﹕答題框架 輔助思考

[2017.09.14] 發表

【明報專訊】最近有名教師朋友分享,說他一名同事批評學生學習通識科後,只熟練於用不同答題框架寫答案,論說內容質素卻低落,部分人甚至以此攻擊該學科的價值。答題框架是好是壞?部分教師頗為反對有特定的答題框架,考評局也曾多次強調,通識科公開考試沒有指定的答題格式。筆者認為答題框架是學與教的其中一個工具,只要運用得宜,對學生的學習以至表達其想法都有幫助,但純粹學習這些框架,並不能令他們達到學習目標。

文:香港華仁書院陳家祺老師

筆者看過不同同工教導學生使用的答題框架,大致可分為「宏觀」及「微觀」兩個層面。筆者會在下文提出一些例子,請注意它們只是眾多框架的一小部分。

◆「宏觀」框架

「宏觀」框架是指整個答案的鋪排,涉及不同段落的主題,例子如下:

?解釋某社會現象對市民的生活素質帶來什麼影響時,可包括正面、負面的影響,並可注意是否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不同範疇的影響

?解釋影響青少年參與某些流行趨勢的因素時,可包括個人、家庭、學校、朋輩、社會等不同層面的因素

?建議並解釋政府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時,可包括立法、執法、經濟誘因、教育等方面的措施

?評論政府應否實行某政策措施時,可從必要性、有效性、可行性、代價等角度討論

◆「微觀」框架

「微觀」框架是指整個答案中個別段落的鋪排,涉及同一段落中應有什麼內容,例子如下:

?比較不同政策措施何者較佳時,可先提出比較準則(甚至解釋此準則的意義及重要性),再把此準則套用於不同政策措施

?解釋解決問題的某項措施時,可在提出措施後,分析問題成因或情况,然後仔細描述措施細節,再解釋該等細節如何有助應對問題

?描述數據的趨勢時,可提出當中的走勢,再加上數據支持,並適當地處理數據,例如計算升幅或跌幅

◆功能一:啓發多角度思考

這些答題框架對學生來說,應有兩大功能。第一是啓發多角度思考,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參考「宏觀」的框架,有助建立更多不同的論點,令討論更全面。舉例說,有學生在思考驅使青少年參與賭博活動的可能因素時,只集中在朋輩層面、討論從眾壓力的影響,但當學生記起涉及個人、家庭、學校、朋輩、社會的框架時,便可想到父母賭博習慣(家庭層面)、報章體育版面賭博信息氾濫(社會層面)等可能因素。另一例子,在討論空氣污染對香港人的生活素質的影響時,學生大多只想到健康問題,但有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框架,學生可想到在經濟層面,香港可能因生產力下降而削弱競爭力。簡單而言,框架有助擴闊學生的思考向度。

◆功能二:加強表達能力

答題框架的第二項功能,是幫助學生表達其論點及論據,這種功能以「微觀」的框架較為明顯,例如在比較不同政策措施時,框架有助提醒學生在同一段落,用同一準則比較不同措施(儘管這不是必要的),令讀者更易掌握不同措施的優劣。又例如,解釋一項措施建議時,上文提及的框架可提醒學生要仔細描述建議的細節,也要解釋其成效(這看似理所當然,但部分學生不時忘記)。另一方面,「宏觀」的框架也提示學生把不同的論點分開闡述(例如分段),避免把不同論點混在一起,影響讀者的理解。

框架不是一切 了解議題為先

不過,框架只是輔助工具,只靠框架而不重視對議題的理解,既不能在考試中得到高分,在現實中也不能有效思考及與他人討論議題。

徒有框架 論點虛浮難獲高分

舉例說,分析導致青少年賭博的可能因素時,要對青少年的特質、香港現時有關賭博方面的狀况等有一定了解;分析空氣污染對生活素質帶來的問題時,要對空氣污染具一定知識;比較不同的政策措施時,也要認識措施內容、理解各項比較準則。

如果對議題本身理解不足,通常引致兩種情况:一)框架給予了提示,但仍然想不到論點(例如想不到新聞報道對賭博活動的影響);二)濫用框架,提出現實中不太重要或不真實的論點(例如空氣污染令外國人不想到港,繼而影響文化多元)。套用很多教育界前輩用過的比喻,上述情况就像打功夫時只有招式而沒有內功。所以,答題框架只是通識科其中一部分,相信也是最「即食」的一部分。

雖然不少學生都喜歡學習框架,不過要在通識科「穩陣」地得到好成績,以至能真正分析及回應當代議題、成為有識見的公民,在學習歷程中必須對社會及公共議題多加關注及了解,而這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通通識 第465期]

更多教育
綠色透視﹕重修舊好,衣舊有愛
【明報專訊】衣服破洞了、不合身了,你會如何處理?雖然不少人在中學家政課學過使用衣車及簡單的縫補技巧,但日常生活中卻鮮有機會大派用場。在速食時... 詳情
人物概念﹕巨人殺手伍家朗 盼羽翼飛更高
【明報專訊】走過被喚作「小將」、「超新星」的時期,現在寫在伍家朗名字前面的,是「巨人殺手」、「港羽一哥」。球場上的他擊敗過中國羽毛球名將林丹... 詳情
觀點與角度﹕文化發展 無人扶持?
【明報專訊】文化藝術能陶冶性情,亦能加強社會文化軟實力。香港常被形容為「文化沙漠」,即文化藝術在本地難有生存空間,不少人更指在香港從事藝文工... 詳情
【明報專訊】?新聞議題:香港覓地困難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顧問教師:華英中學通識科主任賴礎賢 ◆學習... 詳情
菲律賓 芒果節狂歡!
【明報專訊】菲律賓人吃芒果不理黃綠,既愛黃的甜,也愛綠的酸。很多人都會在家種芒果,想吃便摘下來,芒果切片混蝦醬更是當地受歡迎的街頭小吃。他們...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7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