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能否「入摩」,本周便有結果。今年的討論氣氛遠遜去年,或許因為去年期望太高,失望太大。但另一方面,亦由於中國表現強硬,擺出一副「不入就算吧」的態度。倒是MSCI反客為主,草擬一份新的計劃,說服客戶接受。事實是輿論已站在中國這邊,認為MSCI再抱住預審權這點不放,將令人懷疑其商業動機了。
中國沒意思再讓步
中國認為自己作出的努力已經夠多了,由滬港通、深港通到最近的債券通,開放的步伐一直持續。即使針對股災期間大量A股公司停牌的問題,中國也確實聆聽過外資的意見,作出相應改善。MSCI今年提出的建議,有效解決了去年三大問題之中的兩項,即停牌問題及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匯出限制,只是對於海外A股金融產品預審權問題,中國並沒有要讓步的意思。
其實對於投資者而言,只要找到適當的時機及有價值的股票,無論有沒有預審權,他們也一樣樂意投資在這個市場。事實上,QFII、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滬港通和深港通推出以來,每天有入有出,但整體而言,外資都是淨流入中國市場,不見得礙於預審權而卻步。
政治考慮vs.商業利益
或許MSCI認為預審權是中國方面的政治考慮,但愈來愈多投資者認為,這其實是MSCI的商業考慮,因為真正受預審權影響的,是產品開發商。過去兩年中國極欲讓A股入摩,以取得開放資本市場的證書,而MSCI趁機為自己爭取籌碼,說到底也是與利益有關。
中國的顧慮其實很簡單直接,對股市及匯市的態度都貫徹始終。近兩年人行多次調控人民幣匯價,用意很明確,要雙向波動、對}風險沒有問題,但不能夠變成單向的投機。所以當離岸人民幣市場有風吹草動,中資行立刻來一招挾息,因為當時的沽空盤已非投資上的對}用途,市場已變成投機者的遊樂場。
同樣道理可以套用在股市上,新加坡的A50期貨市場一直是沽空中國的主戰場,所以中國一直想發展國內的期貨市場,意思同樣明確︰要沽空就在我的主場,不要在海外。中國監管機構要知道誰在買賣期貨,交易量有多少,外資的背景審查亦要規範化。這無疑是家長式的管治,但的確可以杜絕「惡意沽空者」,儘管這批人可能一直只佔少數。
MSCI今年推出的建議,解決頭兩大問題,餘下的預審權問題沒有處理,就是把皮球拋回中國。
但他們站在道德高地,對於中國的顧慮不聞不問,也未必理解到市場的風向已經改變。
貝萊德及領航等大型基金在近月已先後放話,指A股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市場,加上A股ETF早前升勢凌厲,近日才見回吐,似已告訴MSCI,無論這場鬧劇會否延續,睽違已久的外資早已摩拳擦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