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國家南蘇丹2013年起爆發內戰,今年更出現糧荒。國際社會雖然援助南蘇丹人民,但聯合國的世界糧食計劃供應亦告短缺。提供人道援助的組織如國際培幼會除了派發糧食外,亦透過「利誘」,鼓勵民眾築水渠、容許女童上學以換取糧食,希望紓緩民眾即時糧食需要之餘,長遠亦能自給自足,改變命運。明報記者 曾永昌 國際培幼會(香港)總幹事蕭美娟(下圖)上月底到訪南蘇丹湖泊州(Lakes State)的奧埃里阿勒(Awerial),她稱世界糧食計劃提供當地的糧食派予當地民眾的糧食供應開始不穩;數個月前起,每名合資格可獲分糧食及種子的南蘇丹人,每次所獲得的分量從過去的30日食糧減少至15日。民眾需要自行解決餘下半個月的糧食來源,例如拾野果或捕捉小魚等。當地繼去年水災後,今年則遇乾旱,民眾耕種時間減少,糧食長遠只會更加短缺。 救濟變少 修路修渠換短期糧食 蕭美娟憶述,她遇到一對分別中度及嚴重營養不良的3歲孿生姊妹,姊姊Amou情G較好,其個案由培幼會跟進,但她的孿生妹妹Lou情G則嚴重得多,正由其他組織跟進。蕭美娟憂慮糧食短缺會進一步影響這對女孩的健康。 目前培幼會已派畢當地1個倉庫的糧食,餘下兩個倉庫的糧食僅夠5個月,單靠救援組織供應不足夠,培幼會因此上月推出「以工換糧」(Food for assets)計劃,在奧埃里阿勒要求民眾在5個月內修築馬路和水渠,以及種植不同農作物,以換取糧食。蕭美娟解釋,這可滿足民眾短期糧食需要,長遠而言,這些渠道與道路亦會幫助將來農民耕作和日常生活。 女童淪父母換牲畜「聘禮」工具 南蘇丹男女不平等根深柢固,糧荒令女童更受害。蕭美娟稱,符合南蘇丹審美標準的女性出嫁時可獲男方贈送較多牲畜,不少人往往選擇嫁出自己女兒,以換牲畜維生,令女孩淪為維生工具。南蘇丹兒童的小學入學率只有42%,女童更只佔當中三分之一。培幼會因此發起「學校供餐計劃」,在學校派發糧食,而學生亦可把糧食帶回家。他們希望利用這「利誘」方式,令父母同意讓孩子特別是女孩回校上校,改變女童命運。 南蘇丹目前有逾193萬人因戰亂災害於國內流離失所,蕭美娟認為他們仍會有盼望:「就算他們在國內流離失所,只要他們有地方可安頓下來耕種,仍然可以生存下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