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龍去年4月才成立新政黨,上月登上總統寶座後,不少論者擔心缺乏政黨機器的馬克龍難以順利施政,但周日國會選舉首輪投票顯示馬克龍不單打破傳統兩黨制,連極右國民陣線亦被壓下去,成功毋庸置疑。英倫海峽另一邊的首相文翠珊上周大選失利,正蒙受內外壓力,她周二跟馬克龍會面時相信難免百般滋味在心頭。 近年席捲歐美的民粹主義之所以有市場,一大理由便是其針對的問題確實存在:失業率高企、工資停滯不前、福利制度壓力大,但導致2008年金融海嘯的銀行家卻不用負責。民粹主義將問題歸咎外來者,他們聲言,國民必須在國家與全球化之間二者選其一。他們高舉民族主義大旗,來勢洶洶令歐洲傳統左右派精英均無法招架:左派政黨一味攻擊排外情緒但無法提出解決之道,顯得「離地」;右派政黨則加入民族主義陣營,英國保守黨便是一例。 保守黨前首相卡梅倫為平息黨內疑歐聲音,去年舉行脫歐公投,結果爆冷脫歐。支持脫歐的大都是不滿現狀、將當前困局遷怒外來者(移民及歐盟)。文翠珊接棒後,也屈服於這股怒火,將英國問題歸咎外來者,朝「硬脫歐」進發,無視令英國被孤立的風險。她在上周大選痛摔一跤後,英國政局更見混亂,脫歐前路未明。 馬克龍採取的是另一條路。他對民粹主義最大的打擊,便是展示了愛國跟全球主義並不是非此即彼。他說明自己可以既是自豪的愛國者,又是全球主義者;指出法國的國家利益跟國際息息相關,將法國的命運跟歐盟緊扣。他勝出大選後亦繼續這條路,扮演對抗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角色,令法國人經過多年後終於一見戴高樂式的強勢總統。期望愈大,責任也愈大。馬克龍未來施政如何安撫國內全球化下的輸家,避免他們重歸民粹懷抱,將是一大關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