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學堂:讀當代名作 體會人間情感
【明報專訊】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旅港開平商會中學、裘錦秋中學(元朗)上月聯合主辦「垂釣那時間的縫隙——鍾怡雯教授訪港文學交流活動」,邀請鍾怡雯來港4日3夜並舉行多場講座。在首場學生講座「情感與散文」中,鍾怡雯向學生推介不同文學著作,由此了解世間情感。
◆《美麗與哀愁》
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968年成為日本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3年後自殺逝世。他的童年十分悲慘:兩三歲時父母相繼去世,14歲便失去所有親人。鍾怡雯引述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名言「不幸的童年是作家的搖籃」,她說:「如果你有一個很挫敗的童年,一個很不快樂的成長,請你準備當作家吧!」《美麗與哀愁》深刻描寫同性與異性間的愛恨糾纏。故事中女畫家音子年少時與小說家大木有過一段不倫戀,因而懷孕流產,後來住進精神病院;24年後音子的女弟子兼同性戀人慶子勾引大木父子,為音子復仇。世界複雜,人的情感更複雜。我們需要閱讀,因為文學處理的是人生各種困難的時刻。
◆《巨流河》
作者:齊邦媛
齊邦媛出生於遼寧省鐵嶺縣,《巨流河》是她80歲時回顧生平之作,以自己一生見證中國近代苦難。齊邦媛自小患有肺病,父母把她送到療養院隔離。她的祖母纏足,但仍每星期坐轎探望她;每當祖母準備歸家,祖孫齊哭,齊邦媛由此明白何謂「涕淚橫流」:祖母臉上有很多皺紋,眼淚便順蚑K紋橫流而下。每當看到此段,鍾怡雯總會想起自己的祖母。她自小與祖母特別親,小時候當她探望完祖母將要回家時,就會與祖母一起哭泣。
◆《我們仨》
作者:楊絳
人生的苦難,何止生離?還有死別。《我們仨》是楊絳92歲時寫的回憶錄。楊絳與錢鍾書是有名的文壇伴侶,楊絳寫作此書時,錢鍾書及獨生女錢瑗已於五六年前相繼離世。楊絳孑然一身,以文字回顧三人曾經的生活。錢鍾書在一次妻女分離後說過:「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楊絳一次次經歷摯愛的逝世,鍾怡雯問道:「你能夠想像這種痛楚嗎?你能夠想像一個人,她沒有了最愛的先生和最愛的女兒,一個人從1998年活到2016年,她是怎麼過日子的?」人生太短,歲月太長,生命無法承諾我們毫無苦難的人生,然而我們還可閱讀、寫作,抒發情感。
保持純真 探索世界
鍾怡雯在離港前的最後一場講座,由2016-2017中國中學生作文大賽(香港賽區)籌委員主辦,主題為「文學之星系列講座(三):我的寫作我的成長」。自稱「野小孩」的鍾怡雯以照片述說回鄉尋根和成長逸事,當年上學的泥路、候車亭,笑言「到現在還會發公車跑掉的夢」。一望無際的油棕園是她的寫作搖籃,成長經歷和文學是啟蒙,起點在居鑾獨中,但一開始不是寫,是讀,初二時在圖書館讀了很多翻譯小說和唐詩宋詞,大學才開始寫作,她囑台下學生要從古典文學開始,不要害怕文言文。鍾怡雯還喜歡看香港的《兒童樂園》、金庸、梁羽生的作品,以及港產片。近年曾學藏文,現在學法文,她說充滿好奇、保持純真的心、探索世界的熱情和勇氣、好好生活,寫作於她,已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文:譚舒雅
圖:譚舒雅、網上圖片
[語文同樂 2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