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康巴供不應求 去年7000電召落空 運署稱「無障礙運輸」屬理念 申訴專員批淡化政策
【明報專訊】接載殘疾者的復康巴士供不應求,去年有逾7000宗電召復康巴士落空。申訴專員公署主動調查後發現,政府為傷殘人士提供的「特別交通服務」如復康巴士等供應嚴重不足;運輸署稱增加服務量會引來更多需求,而「無障礙運輸」政策如「路上零意外」口號,不易達到,專員批評該署淡化政策為理念,憂令「無障礙運輸」淪為空談。
截至2013年,全港有逾32萬人身體活動能力受各種限制。政府在2007年制訂《香港康復計劃方案》(下稱方案),列明要為殘疾者提供「特別交通服務」,協助融入社會。申訴專員報告發現,此類特別交通服務供應嚴重不足。
預約最長需1年 2萬宗嫌太久退出
政府現透過資助香港復康會提供156輛復康巴士,提供固定路線及電召服務,並由運輸署監管,勞福局昨稱下年度將再添8輛復康巴士。據運輸署數字,去年有7322宗未獲安排電召個案,另有逾2萬宗在預約期前退出申請。申請專員劉燕卿稱,數字反映復康巴士供應嚴重不足。她續說,有使用者表示預約電召復康巴士服務需時數個月至1年不等,不少申請者因輪候服務時間過長,索性退出申請,甚至放棄申請,更有傷殘者因而選用無牌復康車輛。
公署高級調查主任楊德健表示,勞福局及運輸署回應調查時,把無障礙運輸的「政策」解釋為「理念」,而運輸署更曾舉例稱,無障礙運輸猶如「路上零意外」的口號,實質無可能達至零意外。劉燕卿認為若把政府把政策淡化成理念,只會拖慢落實無障礙運輸的進度,擔心理念會淪為空談,建議當局為相關政策落實時間表。
運輸署發言人解釋,推行政策屬勞福局職責,發言人強調,理念是政策的基礎,比政策更不易動搖,發言人形容「理念」很「高」,要達到並不容易,但署方仍然會朝理念邁進。
申訴署﹕運署稱增供應惹更多需求
楊德健稱,運輸署曾回應稱,若提高復康巴士的「量」會引發更多需求及更多傷殘者出門,故增加供應亦不會令輪候使用復康巴士的人數變成零,公署表示不接受此解釋,認為說法有違相關政策背後原意,批評署方欠積極。
運署﹕指控不公 難準確分配資源
運輸署發言人稱公署的指控欠公道,署方認同增加復康巴士供應量能令傷殘者受惠,樂見更多傷殘者出門,惟有限資源下要準確分配資源十分困難。發言人承認有部分措施如「共乘」計劃及促請復康會加強往返醫院班次的措施,應該更早推行,會繼續致力改善復康巴士的服務。
另外,社署資助34個非政府機構營運共272輛中心車輛,供傷殘者往返中心和家居、覆診及外出活動,但勞福局沒備存相關車輛使用率。公署批評當局無全面評估「特別交通服務」的需求,劉燕卿質疑﹕「不知需求如何改善服務?」勞福局昨表示,已要求社署定期向非政府機構、服務使用者及自助組織等蒐集資料,以確保康復中心巴士的資源用得其所。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