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相信各應屆考生都在為文憑試作最後準備。因此,本文也打算為中六同學們「補一補」其中一個熱門題目。不過,和以前一樣,我希望發揮社會學作為「常識破壞遊戲」(日本對社會學的標籤)的本色,顛覆從中國角度對「一帶一路」的慣常理解。我認為「多角度思考」「一帶一路」,不但能以全球角度理解,亦可以由「本土出發」。
「全球化3.0」已完成空間擴張
上篇文章〈「穿越劇」——全球化世代的「生離死別」〉,我提出在「全球化2.0」的時代,時間空間大幅壓縮,因此在電視劇中,「生離死別」也只能透過穿梭歷史或宇宙,甚或平行宇宙間穿越的形式才能滿足劇情需要。到了現今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們應該已踏入「全球化3.0」的時代。時至今天,全球化基本已席捲全球,大概只有朝鮮還緊拉?大門不全面打開,就連不丹、緬甸等發展中國家都基本上被納入世界經濟版圖之中。
因此,「全球化3.0」象徵全球化已完成空間擴張(spatial expansion),進入深化(deepening)的階段。綜合學界的分析,「3.0」時代的特徵就是「發展中世界」的水平協作(horizontal collaboration),而逐漸脫離「2.0」時代的「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好像很難明?換個說法,在「2.0」時代,先進國家(如美國、英國)等和發展中地區如亞洲四小龍(香港、新加坡、台灣、韓國)和後來的中國,建立緊密經濟分工關係,以直接投資、外判、採購等多種渠道,將發展中地區經濟和自身「結合」。正如在六七十年代,香港大量中小型企業和英美買家長期合作,由出入口商人做中介,將製造業工廠出產的成衣、電子、塑膠商品,出口到先進地區。
經濟從南北之分 到南南合作
國際經濟素來有發展中與發達國家的南北之分(參考相關概念),在19世紀以來一段很長時間 ,南北合作是經濟全球化的基軸。到了「3.0」時代,要進一步深化全球經濟協作,就只有通過發展中地區之間的經濟合作,因此出現所謂「南南合作」(south-south cooperation,參考相關概念)的概念。事實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和投資關係,在過去十多二十年間,也大幅增加。過去中國「生意上的好朋友」多只有發達國家如美國,但現在中國積極在發展中地區「交朋結友」,於是就出現「一帶一路」的構思。再簡單點說,就是以前你只與有錢人做朋友,但現在你發覺他們的景?大不如前,手頭也沒那麼鬆動,於是你把朋友圈擴展到家境和你差不多、甚至差一點的人之中。這樣,就是「一帶一路」的真正意義。
同樣邏輯也可以應用在香港。過去一段很長時間,我們的主要貿易、投資伙伴,除歐美先進國家外,就只有中國大陸。但其實在內地改革開放前,香港的全球貿易和投資網絡,可能更廣闊。內地的經濟崛起,可能令香港的對外經貿關係聚焦於中國與歐美之間的中介角色,忽略了一些過去原來和香港關係也很密切的地區。
港聚焦內地 忽略原來伙伴
一個好例子是斯里蘭卡。在1970年代,香港的主要出口工業是成衣,但成衣出口到先進國家當時有出口配額(export quota),香港企業為了增加出口,在中國改革開放前會到世界各地投資設廠出產,斯里蘭卡當時就是一個投資熱點。據說當時香港的大型成衣企業,都在當地開設子公司,而斯里蘭卡的工業化,基本上也可說是由香港一手推動。但時移世易,中國改革開放後,因為各方面條件都比很多發展中地區優秀,再加上地理、文化與香港接近,很快便成為我們的最佳投資地點。到了今天,在「一帶一路」的影響下,我們可重新把注意力放回像斯里蘭卡一樣的「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
香港其實也可以跳出「以中國為中心」的思想,以本土視角思考「一帶一路」。如果「一帶一路」象徵中國企圖擺脫與先進國家的「單一」垂直關係,而建立與發展中地區的「水平」全球化,那麼「一帶一路」對香港來說,是否亦能在歐美與中國以外,另開經濟發展的新窗口?
「一帶一路」說到底,就是放眼「新興市場」的戰略,希望將商界和市民的注意力,從少數先進市場如英美,轉移到一些正在或將會和中國加強往來的新興市場。其中東盟(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和南亞(印度、巴基斯坦等)各國,其實是目前經濟增長最快速的地區,也理所當然是今天香港最應該鞏固經濟關係的地區。如有人覺得香港不應過分依賴內地市場,相信這些海外新興市場,應該是他們茞揪漲a區。我們也應明白對香港而言,「一帶一路」是一次非常好的「搭便車」機會,無論你對中國長期經濟增長是否有信心,通過「一帶一路」去擴闊香港的國際聯繫,應該是百利無一害。
不過,在當前的香港,所有事情一旦和中國拉上關係,香港人就不一定能完全冷靜地判斷。雖然港人不是「逢中必反」,但身分認同的傾向,卻深刻影響?我們對很多事情的判斷。台灣學界在談到台灣民眾對中國大陸的觀感時,有所謂「愛情與麵包」一說:意思是究竟意識形態和政治取向(即愛情)主導,還是實際利益(麵包)比較重要。從「麵包」角度觀察,也有個人與社會整體利益的分別。在「一帶一路」問題上,香港民眾同樣面對「愛情與麵包」間之張力。
港受惠「一帶一路」? 個人少得益
中文大學「全球中國研究計劃」於2016年5月底進行一項調查,探討市民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與態度,成功訪問712名18歲或以上市民。首先我們詢問受訪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可為你的家庭經濟帶來較多好處還是較多壞處,有15.4%受訪者覺得帶來較多好處,7.3%認為壞處較多,67%則覺得倡議沒什麼影響,也有10.3%回答「不知道」。
當問到倡議對整體香港經濟的影響時,44.1%表示好處較多,壞處較多的則只有10.7%,29.5%覺得沒大影響,也有15.7%表示不知道。
我們對這結果不感到奇怪。就算「一帶一路」全面推行,相信在香港還是只有少數個人或家庭會直接受惠。這點是目前在港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認知,就算在外國,經濟全球化也不會令大部分人覺得自己會得益。不過調查結果也似乎揭示,就算對自己沒有太大好處,也有不少港人從大局出發,覺得「一帶一路」對香港整體還是有好處。
不過,所謂「對自身或其家人的經濟狀G影響」的判斷,其實既有「麵包」的味道,也有「愛情」的感覺。我們進一步分析這道問題的答案,發覺信任中央政府的港人,也是對「一帶一路」的最忠實支持者,在信任中央政府的人中,有52.5%認為一帶一路好處多些。反之,不信任中央政府的人當中,只有1.6%覺得倡議對自身或其家人好處多些,81.4%認為「無乜影響」,更有17%認為「壞處多些」。
愈信任中央 愈支持一帶一路
相同情G也出現在市民是否支持特區政府增撥資源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總體有31%表示支持,不支持有35.3%,另有26.7%保持中立。這表示在香港政府應如何參與「一帶一路」這問題上,民間還是眾說紛紜。不過,市民對特區政府增撥資源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也同樣受對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是否信任影響。表示信任中央政府的受訪者,有54.5%認為應該多撥資源參與。相反,「不信任」中央政府的,則有81.3%不支持。
和其他很多牽涉中港關係的政策討論一樣,如深圳河套區發展、故宮文化博物館,甚至是自由行,港人對這些政策的立場與態度,不可能全面冷靜地分析,對個人利益的評估,也不會是完全功利的判斷。這正好說明了通識科中今日香港的兩大主題,身分認同與生活素質,其實是不可分割的。而香港要全面理解「一帶一路」,也不應局限於當代中國的視角,也可以從全球、本土出發,了解該倡議對香港甚至是個人生活素質的影響。
■相關概念
南北之分
發達國家中除澳洲和新西蘭外,多位於北半球,而發展中國家則多位於南半球或北半球的南部,有學者因而以地理位置劃分已發展國家(北營)及發展中國家(南營)。
南南合作
南南合作是聯合國倡導的國際合作框架,即至少兩個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包括雙邊、多邊、區域合作等形式。「南、南合作」旨在促進全世界南方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與技術領域的廣泛合作,通過分享知識、技術、專業技能以及資源,實現發展的目標。
■作者簡介
趙永佳,大齡社會學宅男,熱愛觀察、研究社會,並以社會學角度大量閱讀動漫、日劇與韓劇。「兼任」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亞太研究所聯席所長。近年致力推動高中通識科發展、歷任通識科科目委員會委員、主席。(cuhksoci.wordpress.com)
作者:趙永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