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議題: 排外主義
?學習單元: 全球化
?顧問教師: 華英中學通識科主任賴礎賢
◆學習目標
知識
美國的排外政策(如移民禁令)、國際合作、國際地位、貿易壁壘、多邊合作、國家安全、自由平等、本土就業、經濟融合
技能
1. 闡述不同概念
2. 分析持份者衝突
3. 引用例子說明
態度及價值觀
1. 尊重人權
2. 重視自由平等
3. 平衡不同持份者利益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A,指出兩個影響美國參與《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議》(TPP)等國際協定的因素。
答題技巧:
?題目要求學生提出因素,學生需就資料描述的情?加以歸納,並概念化成不同論點表述。
?引用資料解釋為何需要考慮該因素。
參考答案:
?對本地勞工的影響
由於TPP為與不同國家簽訂的商貿協議,參與國需要在不同市場上互相開放,這意味茪ㄕP國家的商品可能會因為關稅降低而可以更低成本進入美國市場,令到美國本土商品的競爭力大減,造成嚴重失業問題。資料A也提到過去30年,美國因為不同的國際貿易協定,使美國人失去大量工作機會,令工資低於應有水平。可見本地勞工絕對是影響美國參與類似協定的考慮因素。
?對國際地位的影響
類似TPP這類的國際合作,往往涉及不同背景的國家,包括全球經濟實力強大的發達國。美國積極參與,可促進經濟發展,亦加強與這些國家的合作關係,且能共同制訂各國多邊貿易的原則。若美國不參與,而其他國家繼續自行協商,無疑是把美國自身孤立於各國之外,將令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大減。正如資料A提到,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認為放棄TPP會影響美國經濟及在亞太區的影響力,可見國際地位是美國參與類似協定的考慮因素。
2. 參考資料B和C並就你所知,指出及解釋不同持份者在美國移民入境禁令事件中的衝突。
答題技巧:
?回應持份者衝突時,學生須歸納出比較點,即不同持份者之間在什麼範疇上意見牴觸
?解說不同持份者立場時,需明確指出其背後的價值觀
?宜在每一段落已清楚說明兩個不同持份者如何存有衝突,切勿分開陳述各持份者的不同意見
參考答案:
? 優先保護本地國民 vs. 限制外來人才進入美國
外地移民的薪金往往較美國本土國民低,令美國本地的工人失業問題嚴重。有見及此,有人會認為應該優先保障本土工人的利益(價值觀),贊成政府透過移民入境禁令減少外來移民。然而,亦有學者反對有關做法,他們認為不少人才或高學歷人士均為外來人口,美國應盡量開放移民政策吸引外來人才(價值觀),保持美國競爭力。例如資料C便有美國教授擔心美國的禁令會令學生離國後不能重回美國就學,美國將失去很多人才。由此可見,不同持份者會因應優先保護本地國民就業,或是對外來人口盡量持開放的態度,而對移民禁令存有極大分歧。
? 保護國家安全 vs.美國憲法的精神
由於中東戰局頻仍,伊拉克及敘利亞等多個國家的人民外徙至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歐洲國家近年發生多宗難民偷竊及強姦等犯罪案件,亦有伊斯蘭組織恐襲問題,基於應優先保護國家自身安全的考慮(價值觀),有國民會贊成移民禁令。另一方面,美國憲法保障了人人平等的價值,美國本身亦為移民國家,不同國家的人口在美自由流動,若因國籍實行入境禁令,無疑牴觸美國一直奉行的自由平等精神。為了捍衛憲法精神(價值觀),美國甚至出現外交部官員聯署反對禁令,可見上述持份者對禁令的看法存有頗大分歧。
◆延伸回應題 3. 全球化加劇了政府的管治困難,試論證這個說法。
答題技巧:
?學生需掌握何謂「管治困難」,在闡述時緊扣全球化與政府管治難度提升的關係
?延伸回應題需要學生以個人知識,援引不同例子加以說明論點
?學生宜從不同角度分析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
參考答案:
?「全球化」下不少社會問題湧現,令政府更難處理
世界各地在全球化下的經濟合作及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各國家均面對更大的競爭,如美國需面對來自其他國家的人才及商品競爭。當外來人才的薪金及商品價格比本國生產低時,會令國內勞工面對失業或低薪問題,此亦為特朗普實施種種排外政策的原因之一。同時,國際間及國家內部的貧富差距亦因為跨國性的組織活動而日益擴大,發達國家及跨國企業的資本不斷累積,發展中國家及勞工階層則面對嚴重的剝削,令不少國家近年出現大型罷工及示威,例如早前金融危機後,各國出現類似「佔領華爾街」的反全球化運動。因此,全球化而來的社會問題和動盪為政府管治帶來很大挑戰。
?「全球化」令政治思想傳播,令各國政府面對更大的挑戰
在全球化下,資訊流通,難以阻隔,西方發達國家的民主、法治及人權等思想亦傳播到發展中及獨裁國家,令當地人民意識到爭取民主及人權的重要。例如2010至2011年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便是人民推翻極權政體的抗爭,成功令獨裁政府倒台,而人民的勝利消息亦在全球化下迅速蔓延至類似國情的國家,各地相繼爆發抗爭,如2011年中國的茉莉花革命。可見全球化令西方民主及個人抗爭的思想席捲全球,令各國政府面對更大的管治困難。
?「全球化」令群眾運動更易出現,政府面對更大的管治壓力
全球化下,國際貿易及技術交流日益增加,資訊科技發展於全球普及。而互聯網的特質是滲透率高,能在短時間內凝聚龐大的民意力量,政府難以對互聯網的信息加以過濾,方便不同政治組織發起群眾運動。如不同的國際環保組織及人權組織批評各國污染或人權問題,能透過互聯網,向群眾宣揚不同的信息及組織抗議活動。政府需要面對更多和不同的群眾壓力,且回應多個持份者的訴求,令有效管治日益困難。
■學習及答題指引,可於明報通識網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170216BZ.doc
(由通識科教師就時事議題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