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曾經有一名病人很認真問我:「你未患過抑鬱症,你如何知道患者的感覺是怎樣的?」言下之意,似乎是覺得醫生未曾患病,便未必能明白病人,不能給予適切的幫助。 治療者代入病人處境 那病人提出的質疑,是可以理解的。這是有關「同理心」的問題。同理心(empathy)狹義來說,在輔導學、臨H心理及精神醫學上,是指治療者代入當事人的處境,嘗試經歷及感受,有助了解病情、與病人建立信任,給予治療意見時更適切有效。除了心理及精神治療,運用同理心,對幫助病人面對身體的疾患及治療也很有用。但是,同理心並不等於同情心。後者有憐憫成分,對當事人來說可能會不好受,自尊或會受損。 除了專業的治療範疇,在一般人際相處上,同理心也是很重要的心理質素和態度。即是說,如果我們和其他人溝通及相處時,若能多考慮對方的處境,能更明白其想法,使對方覺得被尊重及聆聽。如有同理心,日常人際關係會有所改善,別人更易接受你的意見,處理事情可事半功倍。 例如,爸爸回到家中,身心疲累,媽媽若不急於找他傾訴孩子的問題,而是說他經過一天的工作,現在已疲倦及肚餓了,梳洗完了吃晚飯吧;而爸爸亦體諒太太除了工作,亦要應付家務,一定有不少壓力,可問她有什麼可以幫忙分擔。這樣,兩人互相體諒,相處會較融洽愉快。又例如,在學校中,同學們都為測驗考試努力了一段日子,忙碌過後,老師鼓勵同學,並建議舉辦班會活動輕鬆一下,同學怎會感受不到老師的體諒呢? 「唔好唔開心」 聽者或感不被接納 面對一名心情低落的朋友,有些人會說「看開點」、「唔好唔開心」之類的說話。聽者或會覺得自己的情緒不被接納,心情低落是不應該的,甚至感覺被責備。較有同理心的表達方式可以是:「雖然感受不到你的痛楚失落,但我相信你感到很難受。」又或者「我們會陪伴你,一起面對。」雖然困難未必會馬上解決,但當事人或會覺得被了解及接納,從而更能積極面對。 一個人的性格及思想特質,有先天或遺傳因素,但後天成長、家庭、父母的性格及教養方式,以至學校、朋輩、社會影響等都很重要。我相信後天的影響比先天的重要,根據親身經驗,工作上的訓練,例如醫療、心理輔導,能令一般人變得更有同理心,甚至成為一名善解人意的治療者。 文:香港心理衛生會委員 賴子健醫生(精神科專科)
|
|
|